个人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曾师从杜威,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先后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颇大。1928年后,发起人权运动,反对独裁和文化专制。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1962年安葬于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对门的山坡上。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等。
内容简介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