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一切能够发生,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好玩
最近看了几本书,《维基经济学》、《海星模式》和《百万大决定》,都是讲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是这几年出现的一个迷人现象,因为大规模参与带来的多样化、速度和效率都让人叹为观止。以辞典编撰为例,以往要更新一版大英百科辞典,往往会邀请几十个各方面的专家,并耗时数年才最终得以完成,而网上的维基百科辞典则采取开放式参与,人人得以编写和修改词条,并通过社区流程形成"稳定"的词条版本。通过这种方式,维基的词条量不仅远超大英百科,而且质量也不相上下,充分说明了群体协作的威力。
那么,群体协作如何运作?这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百万大决定》说:
“要得到良好的群体决策需具备四个条件:建议的多样性、独立性、分权、汇聚。
“使得一个群体具有多样性,几乎自然的就能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表现优良。
“分权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让人们在各项活动中彼此合作,并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育独立性和专业化。分权的最大缺陷是:信息被固定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就是说,你需要一种方式将分权系统同意,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应当存在一种方式,使得分权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信息汇聚起来,这个系统才会奏效。若没有,分权是不可能产生什么聪明的结论的。”
《维基经济学》说:
“当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大规模协作生产将运行得最好:(1)生产点目标如果是信息或者文化,则可以使贡献者的参与成本最低;(2)任务可以分解成小块,这样单个生产者能够以小的增量进行贡献,并且独立于其他生产者(比如,百科全书的条目或者软件程序中的模块),这使得他们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起他们得到的利益报酬来要小得多;(3)最后,将这些模块整合成一个成品的成本,包括领导能力和质量控制的成本必须要低。(P81)”
而《海星模式》里亦列出了十个要点,不赘述了。
为什么我突然关心起群体协作来?因为多背一公斤在本质上就是群体协作。三年前《民间》杂志的明磊同学采访我时,当中就有这样一段:
“安猪哲学:取消权威。
“我欣赏网上维基百科辞典的模式。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权修改上一个人写的条目,但同时保留纪录,最后看到的是集体的没有权威的共同结果。在这模式中,有一个前提相信大多数行动是善意的,大多数人的判断是准确的。这是一个平民世界观。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自由参与,知识公开流动,彼此信任,判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
“现在的民间组织是专家的世界观。也就是一部分人比其它人享有更多知识、判断、参与方面的特权。比如助学网站,监察员往往被默认更有判断的特权,资格审核的权力。一公斤与维基百科的理念惊人地一致,它倡导的是一种简单易行、人人皆可参与的公益行为。
“在多背一公斤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己去发现这个学校,自己去捐助,自己去组织活动,甚至可以建设一个新项目,这是一个自助的组织。”
为什么要群体协作?因为单纯依靠专家的参与已经无法解决现在的问题。中国有超过40万所农村学校,他们在师资、图书、互联网、文体教育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需求,而当中只有5%左右的学校得到不同类型公益组织的有限度服务。这些公益组织没有服务更多的学校,不是他们不想,实不能也,因为在这些组织里,从实地调查、信息收集、募捐、实施、反馈到宣传、人员管理等等,几乎通通都由组织核心成员完成了,所以他们实在没有精力服务更多的学校。
其实这个故事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有巨大的需求,所以解决问题需要巨大的供给,以及对巨大供给的管理。因为中国有这么多相对富裕并且受过教育的城市人口,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巨大的供给是存在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是否存在一种(或一些)方式,能够让每个人的"供给"(不管是金钱、物资、还是智力)都能够方便地到达受助方,并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显然,因为数量的巨大,这个过程的管理不能由一个人手有限的组织完成(事实是,任何组织的人手都是有限的,并且,现实中所有组织人手的总和也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如果不考虑利用我国巨大的国家行政系统,剩下的选择就是把这过程的运作也交给大众了。
这时候,大众就不再是做旁观者、单纯的捐赠者或者是在专家"管理"下的志愿者,而是公益的主人,进入了公益的核心流程,他们发现、联络和确定受助者,为他们提供服务,并进行追踪和反馈。作为副产品,大众通过参与,可以逐步学习到协作、组织和创新,成为一个更专业的"选手"。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新组织会从这些参与者中产生。
而公益组织,将从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变成一个支持者,退居幕后,默默为参赛者铺设赛场,打扫赛道,为的只是场上选手有更优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