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商业》中,作者提出了“点—线—面—体”的概念作为未来商业体系中企业发展定位的参考,而作者对“点—线—面—体”的解释则可以作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的逻辑解释。
什么是“点—线—面—体”?作者首先把“面”表述为淘宝类的平台或生态型企业,相当于一个网上的大交易市场;而“点”则是聚集在“面”上的各类商品及服务提供者,如我们熟知的网上卖家及美工摄影、推广运营、文案写作、在线客服、网络模特等服务商,涵盖了商品供应、广告、搜索、导购、页面展示、客服、快递等环节,形成了大量创业者与创业企业;“线”是基于“面”和“点”形成交易的过程,任何一次网络交易都是把若干点连起来,最后到达客户的过程,就像是在做连点成线一样;“体”就是随着“点”与“线”不断增多,使“面”不断扩大甚至分离出多个“面”,最终多面与无数的点、线共同形成的网络生态体系。
比如,原来为淘宝这个“面”一个“点”的支付宝,最后独立成为网络金融的“面”,长出蚂蚁金服这样大金融企业来;同样为淘宝一个“点”的快递,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菜鸟物流体系,也成了一个“面”。但这些“面”又彼此交织,犹如众多行星组成一个星系一般,而这个星系就是一个“体”。除了阿里巴巴是这样,腾讯也进入“体”的状态,京东、美团、今日头条、拼多多等,也在加速由“面”扩张成“体”。
倒了“体”的阶段,一个互联网帝国也就基本成型,而且更具扩张性,像宇宙黑洞一样,不断吸收物质和能量,成为宇宙巨人。而“体”与“体”之间的关系也会由原来的自成体系,向不断靠近直至发生冲突转化,这就是目前大家看到的“二马相争”(马云、马化腾)的场景。像最近阿里巴巴提出构建商业“OS”体系的设想,包括了11个关键环节,涵盖了从供应链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完全是一个商业大“体”。于是,马上有媒体给出阿里、腾讯决战商业“OS”的标题,因为最近腾讯为打造产业互联网体系专门改组了企业架构。
由于“体”很大,“体”与“体”竞争,会给各自体系内的“面”“点”和“线”都带来难以抗拒的外部影响,有人戏称是神仙打架,众人遭殃。最简单的例子,天猫、京东平台的“二选一”就是给商家出难题。每每看到如此场景,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电影《驯龙高手2》中两个龙王决斗的场景,那就是两个生态系统的终极争斗。
从“点”到“体”,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但首先是要有“面”,“面”以最大的开放性、便利性甚至优惠条件来吸引“点”,点多自然线长面广,平台就越发活跃,发展也就越快,最终“面”迅速扩大,直至分拆出更多的“面”,最终多面成体。阿里巴巴在成长的过程中,淘宝的快速做大就是得益于免费、支付宝对交易的信用和支付支撑,还有阿里旺旺工具提供的买卖双方便捷的沟通渠道等三大突出优势,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各类服务商、商家入驻,让大量的买家卖家大量聚集,点线交织,迅速扩面,并分拆出天猫、聚划算、蚂蚁金服、菜鸟等,从而让阿里巴巴帝国初具形态。作者在分析淘宝的崛起历程后,也专门把“黑洞效应”作为智能商业胜出的秘密。这也像生物学上讲的,高大美丽的玉兰树下,往往很难再长其他植物。
对于大多数的创业公司和传统企业而言,往往处于一个“点”的位置,以提供商品和服务为主;也必须依托于“面”,来连接其他的点以做线,这就必须时刻关注“面”的变化,否则就可能在演化中被淘汰。像早期的一些淘宝卖家,享受初期的买方市场红利,迅速成长起来,但当平台上“点”越来越多的时候,不跟随淘宝的形势与新规则进行转型,就很难再进一步。卖家如此,服务商也如此,比如宽带普及后,上网进入读图时代,于是淘宝上的美工摄影、网络模特大行其道,但今天进入移动互联时代,4G普及,流量便宜,短视频开始崛起,于是作图做网模的就必须转型。所以,作者从“点—线—面—体”的分析出发,建议一般的创业者与传统企业要找准“面”,与“面”共同演化,这样才能做大“点”,多连“线”。
当然也有另类,就像作者指出的,大量的“O2O”企业不是在做“点”,而是直接在做连“线”,随着聚点连线,最后很有可能形成“面”,现在目前可以看得到的服务于出行的滴滴、服务于民宿的爱彼迎,特别是服务于餐饮的美团已经成“面”,正在向“体”跨越。
但是必须关注一点,模仿一个成型的“面”,试图复制出一个新的“面”,并进一步发展成一个类似的“体”,是很困难的。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优惠、便利和创新,一个“面”中的“点”和“线”很难轻易地转移到另外一个“面”,这是众多淘宝第二、京东第二、微信第二失败的重要原因,唯有新的连接领域才有可能逆袭。这一点,对于创业者和传统企业而言,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很有可能走上自建平台的老路。
(二〇一九年二月八日正月初四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