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读者 书籍
——《一号书迷》(改编影片《危情十日》)札记
董桄福/文
1.
绝对不要以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作家写了一本书,然后读者阅读;不是这样的。就像上帝创造世界,然后人们在世界上生活。不要以为事情就这么简单,不是的,绝对不是。这里面的关系是一种很恐怖,起码是蕴藏着恐怖元素的关系。
你完全可以把这部小说,及相关的电影作为这种关系的一个象征。
作者斯蒂芬·金本来就是恐怖小说家,这本书看来像恐怖小说,实际上,对作家来说,这是一种内在心灵感受的解读模式。
真正的写作是一个愉悦的恐怖过程。
2.
开始就是浪漫的写作,人人都以为写作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但是写作的过程却是作家进入另一些人的生活圈子,去完全的体验那些生活细节的过程。时间长了,就会被圈住,被完全的封闭在写作中,似乎除了写作不再有生活,除了自己创造的人物的生活,不再有别的生活。
然后就像逃离。
然后就希望写一本书换一个地方。
在给一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是作家开始新生的时候。
3.
暴风雪。
白茫茫的大地,大地上一个旅游者,一个写作者的漫游,看似曼妙的场景,谁又能知道,其实,灾难就在这样的场景孕育。
不要以为如此美妙的风景中就一切顺利,恰恰相反,写作者的内心中,永远无法摆脱宿命的风暴。
外在的暴风雪会引发内在的暴风雪。
4.
这个时候会有人出现,一个读者。
一个读者会拯救一个作家。于是作家会感谢她:你太善良了!
读者也赞叹不已:您写得太好了,太伟大了……甚至,伟大都是一种侮辱……应该是完美。对,就是这个词!
作家觉得很好,一次意外的艳遇,内心猜测……实际上,一场灾难开始了。
一个赞叹您完美的人会带来更多的伤害。
这就是生活的法则。因为,作家知道,实际上没有完美这回事。
5.
头号书迷,一号书迷,最虔诚的景仰者,崇拜者……记住,听到这些词要小心谨慎,这是内心埋藏着定时炸弹的词汇。
这种词汇一旦爆炸,接受者会体无完肤。
保罗算是体会了爆炸的威力。
那个护士,那个“头号书迷”,那个起初很温柔的读者,一旦发现您并不完美,比如,将她喜欢的主人公写死了,记住:要是发生这种事,您的灾难就开始了。
作家创造人物以后,人物有自己的命运。
那是由读者掌控的。
书籍出版后也有自己的命运,那是谁也无法掌控的。
不要以为帝王才焚书,不是,任何对您不满溢的读者都有权让您焚书。
6.
你得在读者的控制下开始新的创作。
你得忍受着无尽的苦难开始按照读者的意图创作。
这是最苦难的创作。
这种创作注定是难以忍受的,但是必须忍受。
创作是因为生活本身有太多难以忍受的东西,要是生活完美就不用费心写作了。
7.
读者的阅读也一样。
为生活的缺憾阅读。
因为离婚,因为病态,因为孤独,因为暴风雪……你怎么能够想象,一个冰天雪地里的一所孤零零的寓所里,一个中年女人,一个曾经的护士,杀人犯,独自生存——当然不是生活,只是生存。
惟一能够做的就是阅读。
她将自己全部放到作品中。
作品成为宿命。
作家就是她的命运的主宰者。
要是她遇上一个作家呢?
她当然就要来主宰作家了。
8.
这是一部恐怖小说。
但是,更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的象征。
这是一次关于书籍诞生和成长的实录。
不要以为书籍没有命运。
书籍有命运,书籍的受孕和诞生,出世,成长……全部过程如同人生。
9.
当然害怕这样的书迷,有这样的头号书迷莫如没有读者,没有一个读者,要么就干脆不要写作。
但是,作家怎能不写作。
那是一种被迫的写作。
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生命太。
要是不遵循引导,说不定什么痛苦就要降临到身上。
保罗的写作是作家的一个创作场景的幻象。
每一个写作的人内心都有这样一个声音,强迫自己每天在文字的密林中穿行。
这是一种不能逃避的宿命。
10.
最终,让人心悸的作品——书籍就这样诞生。
书籍,在整个出世的过程中让创作者血迹斑斑。
读者看到自己的命运,原来早已被作家预见。
2007年9月2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