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与笔记
1. 任何东西只存在相对价值。
2. 任何东西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否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或满足感。
3. 只顾生产、不顾市场,那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
4. 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不是由过去的劳动成本决定。
5. 任何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繁衍,个人必须跟其他人进行跨时空的利益交换。
6. 股票价格中一部分是这些公司有形资产的价值,反映公司过去的投入,更大部分是公司未来收入的折现,是对未来收入的资本化。
7. 不需要借钱花的政府反倒容易腐败专制,毫无顾忌地侵犯民间权利,抑制个人创造力,不思进取。只有当独裁王权或者集权政府需要经常借债、与民间讨价还价征税的时候,权力才可能愿意接受约束,权力制衡制度才有机会成为现实,民间的创造空间才能被解放。
8. 如果国家借债付出的利息高于国家投资或开支的项目所能带来的回报率,除了必不可 少的开支外,政府应该减少开支,尤其不应该通过赤字、国债来让政府浪费钱,应 该降低税负。过去金融市场的不发达迫使朝廷多存钱。
1. 在1987年的《金融经济学》课上,我学到,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
2. 这个观念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让我终于理解,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只顾生产、不顾所产东西有没有人要或者有没有市场,那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原来,没有派上任何实际用场的一代代银河计算机,也是一堆废铁,是在摧毁价值。
3. 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4. 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主张的“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5.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6. 在国家层面,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库真金白银越多的国家,就越强大;要借钱花的国家,是弱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于19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而改变其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7. 莫非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今天又是外汇储备数万亿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负债累累,在未来几个世纪还要重演过去数世纪的历史?关键看中国今后如何利用债券市场以及其他证券市场了,看中国是不是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因噎废食、得出“抑制金融创新是上策”的结论了!
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看来,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一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8. 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
9. 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现在中国人的钱的确很多,买房有钱,投资有钱,到境外旅游有钱,买奢侈品、买高档车有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这种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为什么在市场制度、法治秩序还欠缺的中国,其经济仍然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
10. 一个国家可以卖的东西越多,或者已经资本化或能够被资本化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它的“钱”自然就越多。
11.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有人还选择带粮菜出差,那说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加深。
12. 就像美国社会的经历一样,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当然也使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什么都需要钱”!这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也不表明中国人本质上更自私、更自利了,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后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的必需。所以,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不是在制造虚假繁荣,由产业结构调整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也是“钱多得有因”。
13. 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14. 从本质上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老百姓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开了大门。
15. 第三个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
16. 美国社会的金融化程度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高过,高度金融化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金融资本供给,有了这么多流通起来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对外投资、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资本当然不成问题。
17. 美国经济跟其他国家的差别不在别的方面,就在于它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
18. 之之所以美国式的资本金融不会带来通货膨胀,是因为股票、债券、按揭贷款等产权型金融资本都与具体的资产或未来收入相对应,不是凭空发行。
19. 以前,当中国人说:“张三有钱”,意思是“张三过去赚了很多钱,并还剩下许多”,是一个“过去”的概念。但在美国,人们说“盖茨有钱”,这不仅包括他过去剩余收入的总和,还包括盖茨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是一个“过去+未来”的概念。
20. 中国资本化的空间还很大,还可以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许多年的金融资本。只不过,土地还是国有,几乎所有大型企业也还是国有,这些会继续抑制中国资本化的深化。特别是,如果想要产生出最大限度的资本,产权保护、契约权利保护等法治架构还必须改善,否则,只有做些粗糙的资本化动作,难以深化。为了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进一步民营化,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21. 如果中国的金融业跟不上,在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而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22. “养子防老”,亲戚间“礼尚往来”,生老病死时的相互帮助,这些都是保险、养老、信贷、投资等的具体实现形式,“血浓于水”的信念是用以强化这种体系的信用基础的文化价值。
23.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原来靠血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
24.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依赖金融市场,而不是只依赖家庭、家族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当然也使中国的市场交易额大大增加,钱自然也多了。
25. 外出旅行时,不必找朋友家住,而是更自在地住在酒店,“在外靠朋友”原来是市场不发达的结果!
26. 这样一来,我们中国人以前很多在友情名义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今天正在被一一市场化,使许多原来没有收入意义的友情“经济活动”今天以“钱”结算了,直接对每个人的收入有贡献了,个人的收入都会因此而增加,个人“钱多了”;在国家层面,为支持市场化程度的上升,货币供给量也必须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表面上的“流动性泛滥”的境况。
27. 今天在市场化发展深化之后,这些经济活动被市场取代了,同样的经济交易被显性化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却并不一定感到更富有,原因在于市场化发展后“什么都要钱了”。
第三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28. 很多读者看了以后有两类反应。第一,把未来的收入或财富证券化变现,无非是把未来的钱提前花,提前透支,这与以后花有什么区别?
29. 英国之所以在十八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
30. 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证券融资不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而是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
31. 携程未来的收入流是未来的财富,但不是物,也不是票据,所以不是“钱”。但上市之后,代表携程未来收入流权利的股票就有了极好的流动性,携程公司可以拿其股票去收购别的公司,买任何物资;其股东也可拿股票去换“政府钱”、换“私人钱”,或干脆拿它去“换饭吃”、“换衣穿”。因此,携程股票、分众股票、百度股票也是“钱”,只是它们自身不是“政府钱”。
32. 作为一种金属,白银本身没有太多的工业价值。但正因为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用白银作为货币,所以它就特别值“钱”。而之所以白银被用作“钱”,就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支持票券信用的制度。换言之,只要有了便于金融票券交易的制度,金银作为“钱”的价值就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随着现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兴起,金银作为“钱”的价值越来越低。
33. 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券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券化和票据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第四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34. 事实上,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并没有参与掠夺中美洲的金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但西班牙、葡萄牙得到这些财富以后怎样呢?
35. 一个国家的货币化能力或说“钱”的多少是其制度资本的具体表现,它的“钱”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也决定其制度资本。没有哪个国家天生就掌握“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哪个国家有关世人公认最可靠的制度,它的“钱”就值钱。
第五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36. 投机是人之常情,也是各种技术创新原动力,正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创新”,所以就有风险,去做有高风险的事就要有投机精神。如果美国社会不认同投机的价值,它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股票文化,没有发达的股票文化也就不会有美国过去150多年的科技发展历史。
37. 投资不只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精神,而且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富创造的必要动力。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它活跃的股票文化。美国的盖茨、戴尔等都是30岁不到就成为亿万富翁。正是股市这个折现机器加快了财富的实现速度。这些榜样也鼓励人们去发奋创新,从而催生了美国式的快速技术变革。
38. 而17世纪末股票交易在伦敦越来越火,到1720年的“南海股票泡沫”达到顶峰。但英国议会通过一项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法案(The bubble act),要求所有新公司上市前必须得到议会的通过,就像今天中国公司上市要先得到证监会批准一样。该法案从根本上扼杀了英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使伦敦股票交易沉闷了130余年,直到1850年后才重新复苏。
39. 英国金融是受海洋贸易而激发起来的,而以股市为特色的美国金融则是围绕着科技创新而起的。
40. J.P摩根把美国证券公司的销售能力和投行理念提高到新的层次,他的最大贡献是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的证券经纪上升到包括行业、企业整合的策划与融资全套服务,他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六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41. 从金融技术角度也能看到,金融技术使得现代国家难以重复过去的改朝换代规律,当然,这不是说金融技术把革命的问题根除了,而是它可以降低发生改朝换代的概率。
42. 从1982年到2004年,国债余额的年增速在25%左右。如果再继续按照这一速度增加国债并以此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在达到危机线之前还能维持多少年?如果这种持续多年的财政赤字发生在王朝时期,那情况又会怎样?今天的选择跟过去又有什么区别?
43. 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按照传统儒家理财观念看晚清的结余可能还太少,但当时的经济国策从根本上讲极其荒谬,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朝廷不仅不想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一心放在“节流”上,只想到往国库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它国家继续衰退。
44. 我们不得不看到,今天的中国和清朝中国所采用的两种经济国策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在传统中国财富观念的主导下,清朝的国策是以最大限度存银子,“节流”。在1896年之前的两个半世纪,清朝的财政基本都健康,很少有赤字,按传统的标准,那时的中国应该很强盛。但实际的结果是它不堪一击,清朝很快垮了,守财丧命。
45. 这种靠赤字推动发展的经济国策当然有悖于传统中国的儒家理财观念,但有了这些赤字和国债之后,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反而比没有赤字的时代强。两种国策,两种结局,这是怎么回事?
46. 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既有民主和法治,又有发达的经济。
47. 单从这些数字看,晚清的负债并没有以往说得那么可怕,关键在于当时缺乏缓和财政赤字危机的手段,问题出在在国家理财策略上。
48. 靠单年的加税来解决财政危机,其最大的缺陷是强化了一次性大额开支对社会当年的冲击,等于是“税负休克疗法”,它无法让朝廷把一次大开支平摊到未来30、50年的财政收入上,没办法让社会大众为其每年支付一点。
49. 虽然由操纵货币来掠夺大众钱财不像直接征税那么一目了然,但它的缺点跟后者相似:给社会的短期冲击太大,极易导致动乱甚至起义,而且会从根本上破坏社会对政府的信心。
50. 由于国家不能发行股票,最理想的缓解财政危机、支持发展的办法是发行长期债券,其期限越长越好,因为如果期限很长(比如100年),就可把一次性的大开支平摊到未来很多年上,大大减轻任何单年的支付压力。
51. 跟同期的西欧政府比,中国宋、元、明朝廷没那么幸运,无法通过发行无期国债或任何超过一年期限的债券让他们挽救或延长其朝代生命。
52.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敢于利用公债支持发展,而同期清廷还忙于往国库存银子。结果,到甲午战争时,两国的国力已大相径庭。
53. 现在中国的国债期限最高为30年,这种期限已为中国经济渡过像亚洲金融危机、每年财政赤字这样的挑战提供了方便,使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有能力缓解财政危机,减少改朝换代的压力。
54. 所以,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下面,我们可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国和其它国家的经历。
55. 之所以1600年左右靠国债发展的西欧到后来越走越强盛,而当时国库深存金银的国家则随后每况愈下,是因为一方面西欧越来越发达的长期债券市场使其债息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它们的大西洋、印度洋贸易给它们带来日益上升的投资经营回报率。
56. 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而后者决定政府投资的效率以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57. 假如国家有高回报率的开支或投资项目,那么所需资金是靠发国债,还是靠征更多的税,哪个更好呢?我们可能会说“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与其借债,反倒不如由老百姓先交税”。
58. 答案的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融资成本和民间的投资回报率,只要纳税人的投资回报率高于政府公债利息,最优的国策是:少征税,把钱留给老百姓去投资创业,藏富于民,政府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
59. 外国人和外国政府喜欢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用低息借到这些钱后,通过减税把钱转给美国老百姓去做股票等生产性资产的投资,这种策略的效果是让美国财富超速增长。这即是自己有鸡再“借鸡生蛋”的效果。
60. 什么时候要开始逆转靠赤字发展的国策呢?一旦民间投资回报率相对公债利率太低时,即是放弃赤字的时候。
61. 假如中国今天占GDP 21%的国债发生在清朝或任何其它朝代时期,改朝换代可能会难以避免了,但多谢现代证券金融技术,中国实际国力比那些朝代时都强。
62. 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许多人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的遭遇归结到外债,说是这些国家对外债的依赖使它们受重挫。从表面看好像如此,但其根本原因不是它们的外债太多,而是它们普遍缺乏对权力的制度化约束,黑箱操作滋生腐败,政府财政和外债被当权者私用。
63. 相比之下,西班牙、法国的王权不受制约,国王的决策过程又不透明,多次对其国债赖账、拖欠利息,这些都无法让投资者对集权政府有信心,其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是否能长久靠赤字加国债发展,跟其制度架构分不开。
64. 因此,中国一方面应该减税,至少应该控制税负的增长,藏富于民,并同时进一步让政府退出经济,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民间创业与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可继续依靠国债促进发展。但是,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先行,否则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靠赤字发展就没有希望。
第七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65. 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础。但政府太富有,会挑战民间的空间,挑战民主与法治。
第八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66. 跟美国家庭相比,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非常不利于升值(因为股权型投资太少),也不利于规避未来风险(因为保险和退休金投入比例还太低)。这种差别当然跟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关,但也跟人们对理财的认识程度有限不无关系。
第九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67. 长期以来,过度意识形态化的渲染使我们普遍认为高利贷是一个和“剥削”相等同的概念,放贷者自然就是剥削阶段或恶棍。于是:消灭高利贷的办法就是打倒放贷者,是禁止民间金融。
68. 禁止民间借贷只不过增加了金融交易和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使高利贷利率变得更高,恰恰与当初禁止民间金融的初衷正好相反。
69. 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有没有“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支持的大项目并不是决定性的,更为关键的是一个省或地方有没有支持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和社会文化架构。这才是调动本地的资源内生出经济增长动力。
70. 正确的办法是按股东权益保护的思路来保护放贷人的权益,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去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不是打击他们。此外,很有必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的分布机制。
第十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71. 在制度缺失、信用缺失、公权轻松挑战私权的社会里,遍及全国的现代银行体系、现代证券市场只会为当权者个人和有权力关系的机构方便地提供近似无限的金融资源,最后酝酿成危害全社会的金融危机。
72. 在政府的金融资源规模如此之高的同时,权力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又起着决定性作用,金融危机的潜力被扩大。人们只能期待防止呆坏帐产生的制度架构出现。
第十一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73. 金融交易不管是以银行存款或贷款的形式,还是以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形式发生,都是一种信用契约交易,买卖的是一纸票据合约,是一种承诺。既然如此,支持契约执行的架构就更是金融交易能否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但中国传统契约执行制度上的缺陷使票号等传统金融组织难以在规模上更上一层楼,无法增加其竞争力。
74. 在出资方和用资方完全陌生,甚至一臂之隔不相闻时,公正的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架构就变得至关重要,可靠、独立的司法要承担的角色,依靠它来保证已委托出财产使用权的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没有现代化法治就没有现代金融。
75. 到底什么文化才真的能为今天的中国社会恢复诚信,建立新秩序?在社会交往、市场交易远远超出本地甚至本国,超出“熟人”圈子之后,仅靠传统文化是不够的,以“非人格化”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已不是什么“要还是不要”的问题,已没有选择,否则就难以发展出现代金融,难以有社会良序。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十二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76. 美国虽然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紧缩,但每次都以更健康的经济结构走出来的原因,关键是在美国的生产性资产、土地财产都为私有,不仅能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产升值,而且在经济戒条时能够依靠这种财务“缓冲器”渡过难关。
77.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原因是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 方之间的距离太远,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的程度严重上升。从而印证了“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这个道理。
78. 只要通货膨胀不是问题,单纯的流动性增加就不是问题,央行货币政策必须以控制当前的和未来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79. 美国靠金融推动的发展模式会终结吗?不会的,而且会被更多的社会所吸收、推广,因为它既促进消费内需的增长,又增加个人一辈子的总体福利。但美国经济模式的确需要改良,金融化、资本化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80. 中国之所有没有金融危机,是因为没有五花八门的按揭衍生证券。但中国不应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会因噎废食。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
81. 关键时刻,政府救市。我们不怕看到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因为其与市场的边界发生变化而频频介入市场,但我们怕只看到政府权力的扩张,而见不到对权力制约和问责的出现。
第十三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82. 1920年,借贷消费、“先买后付”已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非耐用品。信贷促销制胜的策略,在各个行业竞争中,被广泛使用,谁不提供“先买后付”,谁就会被击败。
第十四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83. 实际上,中国经济现在正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否则,中国只能继续依赖制造业和出口市场。
第十五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84. 中国经济发展要靠内需解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当然不会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下次掉到水里,一定会被淹死。
85. 为什么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只能做出场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这与金融落后、创新力不足的关系很大。金融市场没有办法发展,国内消费的增长就会很难,带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代价就是必须靠出口拉动增长。
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第十六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86. “股票文化”在中国,却成为“赌博文化”。因为承载资产产权的金融飘扬跟它所承载的资产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当金融票据与它承载的资产价值脱钩之后,金融票据的交易就是赌博。
87. 噪音和虚假信息是决定股票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距离的核心要素。噪音和虚假信息越大,就越容易主导市场对上市公司的预期,那么股市上交易的股票跟其背后的上市公司距离就越远,股市越来越像赌场。
88. 首先要有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如果没有公正的大众媒体充分准确地传播上市公司以及股市的信息,噪音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市场,出现股份泡沫是经常的事。
89. 其次对操作信息、对虚假信息操纵股票价格的人绳之以法。但中国不乏假账、虚假信息,但处罚不痛不痒,结果是噪音当道。
90. 最后政府不能救市。一方面说“买者自负”,另一方面 在股市大跌时,又发表社论鼓励人们进入股市,给基金、证券公司施压,只许买不能卖出,或监管部门以各种方式托市。
91. 在监管部门把重心从市场规则监管转到管理指数之后,政府实际上给了每个股民一种防跌保险。
第十七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92. 中国股市基本面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迫使监管部门和司法、执法机构继续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从根本上使中国股市无法在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方面起到实质作用。只要股市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才能摆脱对香港、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
93. 中石油、中国银行、工行上市虽然轰动,但背后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不会带动未来中国的任何精神,不管是创业精神,还是创新精神。
94. 如果二十年后的中国证券市场还是由国有垄断并主要为国企服务,那么中国经济还会过分依赖外资。
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瓦动
95. 中国法律系统有别于西方法律,司法系统并非独立于行政系统。
96. 另一传统是强调行政处罚与刑事制裁,缺少民事责任及程序法方面的规范。分权学说并没有被官方正式采用。
97. 配额制导致国企与政府寻租,从一开始,中国证券市场就不是为股民、股东们而设立的。中国缺乏维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法治基础。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十九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98. 为了支持“家”的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家庭、家族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错综复杂的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以及其它源自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2500年前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99.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这个“孔家店”只有一个目的:保证父母、兄长以及其他长者的投资有回报。
100. 不以个人权利但以名分界定的等级结构,的确让中国社会在2500年中基本不变(改朝换代除外),但这种文化也阉割了中国人的个性,阉割了我们的创造力。阉割了个性的结构或许稳定,可代价是中国长期处于温饱和饥饿之间。
101. 西方物质生产比东方发达并不必然意味他们的精神文明就落后,而东方的物质生产落后也并不必然意味我们的精神文明就先进。
102. “中庸之道”扼杀的不只是物质文明上的创新能力,而且也激发人们不要在精神资源上有“出众”的创新突破。
103. 那种理想化了的儒家世界在中国还没实现过,从内在逻辑上可能也很难实现。说到底,在儒家文化抑制物质文明发展的情况下,传统中国始终没完全走出温饱的挑战;在那种境况下,说精神情感世界里能达到文明顶峰,那只能是奢望。
104. 如果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所以西方发展了自由、民主、法治。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姐间、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
105. 隐性和显性的经济交易几乎完全从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中退出之后,父母可以在退休后 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自愿选择去照顾父母。
106. 如果儒家的本意是把家庭建成一个不“言利”、以纯感情维系的基本社会细胞,那么由市场取代家庭才是最好的药方,这样,个人空间才能达到最大,他们的精神世界才可能更自由地拓展,精神生活才可能丰富多彩。
107. 新儒家学者还不能走出用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圈,特别是以儒家文化来评价儒家文化,结果是“用四书五经”来看“四书五经”,越看越美。
108.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则不然。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中国传统的家更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
109. 儒家学者说: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更侧重精神生活的境界。很难站住脚。一种是被阉割个性的精神文明,另一种是个性自由被最大化了的精神文明,你说哪个境界更高,更能丰富人生之体验。
110.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情况跟那时期正好相反,中国经济今天正在崛起,这时我们只愿意把成功归功于自己,归结于中华文化,跟世界整体发展无关。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处境不好,那是别人强加于我的;如果我们成功,那完全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的文明似乎总是上等的。于是,在中国经济今天处于崛起势头的时期,再次听到“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就不奇怪了。
第二十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111. 为什么中国人的未来生活保障不能再靠儒家“孝道”文化,而是靠金融市场取而代之呢?以“孝道”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将逐渐终结,这一趋势不会因我们个人的偏好而改变,它是由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决定的。
112. 在没有市场提供的生活保障]其他金融品种的前提下,“养子防老”是最主要的规避未来风险的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
113. 今天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在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之后,”家”的经济交易功能已越来越难以支撑,“孝道”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已瓦解,原来由家庭、家族承担的经济互助互保功能必须由金融证券与保险市场来取代。这对于创业者来说,隐含着巨大的商机。
114. 这种转型对家庭文化、对社会文化当然有极大的影响,而且转型过程中会有许多阵痛,但长远影响是正面的,会强化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
第二十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115.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财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116. 证券对契约执行和权益保护机制的要求远比一般金融交易要高,这就是为什么股市、债市、期货比银行业和保险业更需要可靠的法治架构,更需要宪政保护,这也是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真正发展好证券市场的原因。
117. 过分地依赖家实现经济交易、感情交易的后果是,人们难相信血缘之外的关系,市场和商法、民法都没有机会发展。
118. 而西欧较早地认识到经济交易并不是“非血缘关系不可”,较早把经济功能从家族内剥离出来,这间接给西方发展后来证券金融所需要的契约制度架构提供了机会。
119. 中西方在传统上有差别,最大的差别可能是: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只相信血缘关系,而西方从两千多年前已认识到,做信用交易的双方并非唯血缘关系不可。
120. 中国早期的“官商合办”、“官居督商办”确实给洋务企业提供了部分信用支持,但代价很大。官的介入使 公司成为腐败的工具。由于当时也没有成型的会计制度,更没有公司法、证券法,信息披露几乎不存在。
121. 在缺乏“家”之外信用交易的制度支持时,中国人不能把金融证券看成可靠的投资工具;在儒家只相信血缘关系的传统下,中国人也不会把别人发行的金融证券当成投资工具。所以股票和其他证券就成了自成一体的投机品,而不是投资品。一旦认识到这些,在这次文化大讨论、新国学热中,千万不要重复宋朝的选择,误导我们又回缩到儒“家”。市场经济的深化、政治制度改革才是真正出路。
第二十二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122. 儒家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土壤已破裂。
123. 一旦市场制度架构足够可靠,由金融市场取代家庭的经济交易功能后,大家的福利都会 更高。让家庭重点定义在感情交流上,把经济交换功能从家庭、家族里剥离出来,家庭关系里可不涉及利益交换。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父母把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这样,家庭内关系不以金钱交易为基础,而是更侧重感情了。
124. 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你最后将不得不重返“孔家店”,回到中国人代代依靠的家庭支持关系。没有金融市场,中国人就无法从名分等级秩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个人无法自由。
125. 解决中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出路,不是回归儒家传统,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位中国的家庭、家族,不再强调刚性的、阉割个性的“三纲五常”与名分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平等]自由、人权,强调自由选择和自愿结盟,把家的核心定位在感情交流和爱上。
最后的话: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126. 按照我们熟悉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如此,总觉得只有生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制造实物,那才是真正在做事,在真正创造价值。
127. 如果长此以往,研究金融、经济学的人在社会里就只好是二等公民或者三等公民了。我们怎么证明我们做的东西和那些搞工程、搞科学的人对社会做的贡献是可以相比的?
128. 当整个社会55%甚至90%是以货易货,那结果是什么呢?是全民都是零售商,每个人都要花很长时间做一些和自己最擅长不相关的事情。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社会没有专业分工,使专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不可能发生。
129. 抛开金融发展对企业、对整体经济本身的影响不管,那怕只是针对老百姓的生活,金融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130. 有没有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就会决定是不是在你最能花钱、最想花钱的时候反而是你最没钱的时候,而你通过花钱得到的效用最小的时候又恰恰是你钱最多的时候。
131. 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不至于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儿钱多得无处花。金融证券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132. 自古以来,不管有没有完备的金融证券市场,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退休养老、针对未来收入风险、针对未来不测之灾而提前进行规避,也就是要面对我们在经济学中讲的消费与投资组合问题。
133. 在传统社会里,没有股票,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和住房按揭贷款,他们是怎么去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年龄时的生活需要呢?他们靠的是后代,靠的是家族、宗族。如果按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家庭的后代就是他们的股票、退休金、保险、信贷,这些证券被人格化地表现在后代的身上,后代是这些证券工具的具体替代。
134.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解放我们的个人发展空间。
135. 美国也好,其它国家也好,到底是个人主义盛行还是集体主义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那么它即使想鼓励个人主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没有相配的金融市场的支持。
136. 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末期战胜法国,关键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市场。道理很简单,欧洲战争不断,慢慢地大家都要依靠国债发展军力,谁能借到更多、更便宜的钱,谁就能拥有更强的军队,特别是海军。
137.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借钱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当然如果一个政府借钱花那就更丢脸了。而可能正是这样一种观念造成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138. 能否通过金融证券帮助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进而反过来拓展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这对一个企业、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核心的观念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借钱花,是否愿意通过证券]债券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到现在来花,使自己今天就强大,这个核心的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139. 但是,由政府来花别人的钱和老百姓自己花自己的钱,其效果是两码事。花自己的钱才心痛,才知道怎么花,才会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政府替老百姓花钱存在很多的问题。
140. 单就经济效率的损失角度讲,“大政府”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金融的不发展又恰恰逼着政府只能更大。由此看来现今社会的许多弊病,在很大程度上,也和证券市场的不发达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