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亲密的敌人

书评人:王耀祥 2014-09-28 08:51 赞[0] 收藏

 认识你的“临时负责人”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虚假本性是我们的记忆、条件作用和某些气质特性的杂乱组合,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正是这种难以想象的虚假本性每天在与周围世界接触,对生活中的每个人做出反应,给出解释。

 
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理解生活中这些不断变化的条件是中性的,但虚假本性为所有这些生活的变化增添了它自己的意义;将它们标出并确定,以便在你真正摆脱虚假自我的间接产物之前就能够看到事情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你对于后一个观点的疑虑。 
 
如果你透过绿色镜片看世界,你看到的一切将呈现为绿色的色调。同样,虚假本性是我们过去的产物,只能透过它所使用过的镜片去看现在事件的流动。它通过考虑过去的方式认识现在的情况,一旦明确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的“临时负责人”就会跳出来掌控这种情况。“临时负责人”这一虚假自我的产物将扮演指挥个人安全通过这种环境的角色,但请记住:所被考虑的环境,无论怎样,都是由虚假本性通过解读真实情况而产生的。这最后一条观点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反复多读几次,直到理解它的全部含义。
 
对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可能会感觉事情新鲜,因此他或她的反应实际上都是以过去为基础的。我们几乎无法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获得对它们的理解。我们几乎不会自发地做出反应,很多时候和以前所做的没有分别。帮助我们现在获得自由的适应性行为的所有形式仍然把我们留在过去虚假监狱的困扰之中。难怪我们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陷入相同的困境,并且似乎从来没有用新的方法解决过。
 
“临时负责人”以他认为的方式进行防御
 
为了让问题变得更糟,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此时就会有另一个新的“临时负责人”跳出来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的行为和计划随时发生变化,导致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情绪和思想发生很大范围的变化。这种过山车般的情绪变化会让我们筋疲力尽,陷入迷茫。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了解一系列事件是怎样产生一系列全然不同的自我的。
 
正当你在办公室考虑午餐吃些什么时,一位同事进来告诉你一周前提交的报告中发现了问题。她脸上的严肃表情和“问题”字眼,立即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恐惧反应。当虚假本性以这种方式做出反应时,临时的自我——“临时负责人”就会跳出来解释这种情绪反应,并控制恐惧的状况。同事对问题的陈述本身对你未必具有情绪上的意义,但在这时却成为一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

 
“临时负责人”跳出来用它所认为的方式进行防御。它开始为自己辩护,并去责备是别人造成问题。并且迅速转到老板身上,是他最初逼迫你撰写这份报告的。现在,愤怒的“临时负责人”登场了,它会抱怨老板总是让你的日子不好过,却从来不信任你。你开始考虑如何向人揭发他的一些不良事件去报复他。当这个“临时负责人”正在让老板尴尬的场景中陶醉时,它不会意识到这个看似胜利的方案对于解决报告错误这个最初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正在这个时候,刚才在心里羞辱过的老板恰好出现在门口。你不再是那个自以为没有犯错、十分委屈的受害者,因为情况的变化已经产生出新的“临时负责人”,它可能会开始奉承讨好这个给你发薪水的人。现在,让你高兴的是,你发现他开始表扬你了。他脸上的微笑和“干得漂亮”这些话让你心花怒放,充满自信。 
 
然而,又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个新的“临时负责人”粉墨登场,提醒你应当邀请老板到家里吃饭。这看起来似乎相当合情合理,而且与几分钟前想要羞辱那位绅士的自我毫不矛盾。当老板离开之后,你感到十分高兴,于是让自己的想象力任意驰骋,甚至开始考虑如何去花你预期增加的薪水。
 
这个
心满意足的“临时负责人”对仅仅几分钟前那个神经紧张、感觉失落的“临时负责人”没有任何印象。现在它认为它就是唯一的自我,而且正是真实的你。再也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了。
 
个性,即真实的自己
 
我们已经在本章中展示了它每时每刻的情况,我们的临时个性来来回回地发生着变化。一个是开心,一个是沮丧。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无聊。我们的情绪和见解就像风中的树叶,一会飘到这边一会飘到那边,没有中心自我进行掌控。
 
在每个时刻,我们会完全相信每一个临时的自我;它怎么想,我们就怎么想。我们为这种误解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我们不自觉地依靠这些“临时负责人”处理和解决了许多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当然,我们不会把这些不断变化的自我当成是临时的个性。我们相信每一个掌控我们的个性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己。 
 
现在,这里有一些供您自学使用的其他一些发人深省的更高层次见解。
每个“临时负责人”都觉得能够处理出现的任何问题,因为它深信它是独立于所要控制的情况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个竭力替你当家的临时自我在问题出现之前甚至根本不存在,出现问题之后它才得以显现。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概念需要掌握:它“看见”的条件 ——无论怎样 ——都仅仅是它自身的一种条件反应,是以对自然变化的环境或抵制或包容的形式出现的虚假自我的精神和情绪机械式的反应。
 

亲密

作者:(英)哈尼夫·库雷西 著,王莹莹 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王耀祥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