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版本都是一口气看下来的,近年来除了闲书之外,还真的是很少能这样读一部书,也很少读完后能有这么多想法和感悟。某些读者说,看完之后,甚至也许会整个颠倒你现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请谨慎阅读。
《遥远的救世主》是豆豆的作品,在当当上老版本的书已经买不到了,无奈只能先买了有电视剧演员封皮的新版本。《天道》忠于原著,改编不大,王志文主演,私自为王叔的气场还是很符合书中的“丁元英”这个角色,但年龄着实大了点。。。
这部作品包含了很多元素:文化属性、政治、宗教、爱情、音乐发烧、商战、扶贫``````等等,但主题全都是围绕着一个叫“丁元英”这个人物展开的,而丁元英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用韩楚风的话说——“元英是个明白人。”
用肖亚文的话说——“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
用智玄大师的评价——“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用芮小丹宠腻的介绍——“就一小混混。”
而在冯世杰、叶晓明、刘冰、和王庙村一众农民眼里,他是“高人”。
而我看完整本书,对这个人也难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偏偏被他吸引,想要了解,想要深知,就象挖掘一个宝藏一样。而他的履历却是闪亮的背景:`````清华大学`````留学柏林洪堡大学`````经济学硕士``````就职于柏林H.N.S国际金融投资公司`````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德国永久居留权。任何一项拿出来,在90年代走到哪都是个人物,而他却象隐士一样,销声匿迹的待在了一个小城。
在这个名叫古城的小城,警官芮小丹走进丁元英的生活,产生了一段爱情,而由爱情又引发了对贫困王庙村的扶贫,由此而产生的一招杀富济贫,继而引出了“得救之道”的社会讨论,才是丁元英送给芮小丹的礼物,才是整部书的主题思想,才是作者写这部书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的救主观念什么时候才能转变?这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书中有几段关于佛、道、基督的理解和惮述,最精彩的环节之一是芮小丹经过精心准备,通过丁元英的方法和说词审问死囚王明阳,使其灵魂找到净土,然后自主坦白,从生存哲学,谈到《圣经》,再从基督的窄门,谈到人性,最主要的是一句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些被很多人批判,轻者说作者根本不懂佛、不懂道,重者说作者误导读者传达了错误的宗教理念,我对此类评价感到莫名其妙,作者不是信徒,只是表达丁元英的个人理解,其实文中包含的那么多元素,都只是泛泛而谈,任何一点拿出来深究都没多大意义,而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又在哪呢?就象一开始借肖亚文的话来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是的,只是告诉你另一种思维模式,另一种观念的可能,何必在专业上这么苛责呢。
丁元英不是神,他做的事情,都是实在的按规律做的事,不犯法,不犯规,普通的事却获得了神一般的结果。他操作的私募基金,一年不到的时间纯利翻倍,从中国股市捞了2个亿,就象他说的——“中国的股市何以成了一台取款机?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看到这话我心里在绞痛,相信07年入市的人都能明白我的这种绞痛,而我也只能一声叹息,不作深思。而他对王庙村的扶贫,也是把一些普通的事整合起来,合法的办公司,就象他说的——“我能在这儿说话是你们给我的面子,你们请我说我就多句嘴,你们不请我说我就闭上嘴。我的作用是把你们撮合到一起,建议一种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所以,所谓的神迹没那么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然规律即道,遵从自然规律的事和事物即天道。
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是书的主线,也很让人深思,至少是我不能达到的境界,按作者的设置,芮小丹应该是属于天国的女人,没有贪嗔痴。而在丁元英看来,在惮性上,他差小丹好几个段位,小丹放弃德国居留权而待在古城作警察,是率性而为,即平淡是真。小丹对丁元英不贪求天长地久,丁元英也不可能因为小丹的“贪”而在古城待一辈子,小丹只是打心底里想疼他,其他别无所求。我想这才是最纯粹的爱情吧,不惨杂一丁点的世俗。于我是做不到的,是个女人就需要爱情的回应,需要天长地久,即有贪嗔痴。
我一直以为丁元英对小丹只是被动接受,淡淡喜欢,就是他说的“红颜知已”,直到最后小丹自杀,丁元英呕血,我才知道他对小丹的感情已经早已超出了所谓的红颜知已,是爱之深的,所以当他看着小丹的照片说出“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这句话的时候,我也跟着他感伤了。
整本书中有一段是丁元英和芮小丹一起去耶路撒冷旅行,这段在电视剧里删掉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部分。在耶路撒冷到达的当天晚上,丁元英曾迷迷糊糊的说过一句“老婆,我困了”,看到这句我真的有点震惊,全文就只有这唯一的一句“老婆”,我想丁元英已经把小丹当成了他的另一伴,而小丹听到之后没有任何的心理活动,只是帮他把薄被拉好,熄灯睡觉,感觉是如此的自然。
其实到最后小丹也贪了,他们谈到了以后的生活,计划好了她在柏林留学的时候,丁元英也刚好住在柏林,她还是可以照顾他,只是没想到她因为警察的天职,在与罪犯对战的过程中失去了双腿,也没想到她以自杀的方式悲壮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照丁元英的话说,她是觉得自己没用了,不想给人添麻烦,也就是他说的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也如丁元英认为的,在境界上他不如小丹。
电视剧里小丹自杀的细节隐讳未提,因为社会不提倡自杀,更何况是警察,可是这却是让人很难以评说的事。我们且看如果小丹活下来之后的事,小丹被称为英雄,各种奖项各种追捧、各种渲染各种感动等,于本人而言有什么用?这让我想到当年的武广劫案,有几个人还记得方亮?再说爱情,丁元英也许愿意陪她一辈子,但高傲如她定是不愿意的,这其中又要受到多少精神上的煎熬?小丹太明白了,所以她选择离开,让自己的痛少点,让父母亲友爱人的痛短点。
对于这点我自己思考着,也引发了很多问题。佛教讲求还业,照佛教的说法,今生的一切苦难都是赎罪,轻生则无法入天道,可是这样以减少别人苦痛的方式离开呢?如果六道有轮回,如果下辈子我仍然投胎做人,我也不会有今生之事的记忆,那我还是“我”吗?如果下辈子我注定是一只猪,那做猪就是我必经的业,我是猪的时候又怎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思想和痛苦呢?
另外还有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讨论,说的都挺引人思考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本是世界强国,为什么现在弱了?照丁元英的话说:“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中国是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不转变这两个观念,老祖宗的那点东西能还能撑多久呢?就象叶晓明类的发烧友,把丁元英当高人,当救世主了,一定要丁元英出资才会觉得安心,而不去看其他的一些东西,不去思考怎样把别人的方式方法学习过来自用,他们的思维模式从头到尾就没有变过,不管是投资前,还是开公司后,所以最终导致了一遇到问题就选择退出。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起来都是挺简单的道理,到自己身上就不管用了。
其实作者在书中就是肖亚文的这个角色,客观的看丁元英这个人,看他和小丹的爱情,不作评说,尽可能的感悟和学习丁元英身上的能量,不特别靠近,又保有一线机缘。据说作者在生活中正是遇到了这么一个人,给她开了一扇窗,才有了这本书,我想作者写作的意图,也正是希望用这本书给我们读者开一扇窗。
最后附上丁元英的《自嘲》: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