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传统媒介的困境与突围

书评人:程思明 2012-12-17 15:11 赞[0] 收藏

“谁懂得媒体,谁赢得未来”。尽管胡赳赳在其新书《理想不死》的这种论调,不乏夸张的嫌疑,但在即将迎来的全媒体时代,这显然是一个最恰当的预言。作为一名70后资深媒体人,《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在本书中,不仅为媒介社会的历史流变做出总结,而且也写下了自己对媒体的趋势的分析与思考。应当说,这部融独到见解和形象事例为一体的新书,也必将为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观点提示。

在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之际,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传播”向来因充斥着一种过度自由的弊端而陷入道德诟病的质疑,可作者在书中却一反常态地以预见性的勇气提出了“没有不道德的传播”的论调。乍听起来虽有些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十分大胆的预见。作者认为,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工具,无论是新型媒介还是传统纸媒,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新型媒体崛起的肯定。有趣的是,《理想不死》最早的书名则叫《没有不道德的传播》,因此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表述在全书当中所占的分量,显然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为重要。

媒介和技术的剧烈变革,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发生裂变,从传播到互播的过程也厘清了整个媒介发展的脉络。本书的作者提醒我们应该正确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并且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案。正如作者所言:“从媒体到新媒体,没有另外一条道路可以选择。”实际上,相对于新的传播工具的兴起,我们也大可不必用焦虑的心态来看待传统媒介的日渐式微,而如何找寻一种突围机遇,恰恰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传统媒体应对时代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

与市面上其他可见的传媒类书籍所不同的是,该书回避了教科书中那种庸俗的理论条框,但仍不失为一本重量级的新媒体宣言。一个兼具诗人气质与媒体人理性思辨的作者,不仅在书中通过实例回顾了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新闻采编成功发展的经营历程,而且对于“被网络颠覆的纸质传统”的境遇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从这点来讲,这种内容的提炼必然是经得住考验的。此外,关于新闻采编及媒体人的伦理规范,胡赳赳还敏锐观察到,媒体的自省关键在于记者对于其自身行为的自律。同时,他更指出:“记者既不是为老板工作,也不是为读者工作,而是为自己的良知工作”,这种比喻无论如何都是对媒体人身份最为真实的定义。

严格意义上讲,本书不但可以看做是胡赳赳十余年来潜心于传媒运作、观察传播规律、透视媒体现象的集大成之作,更可以说是对自己从业数载的一个总结和自省。作者在书中既一针见血地对有违新闻伦理、感官异化的传统纸媒的报道产生了批判,又对市场化下报纸的广告运作做出了尖锐的讽刺。尽管诸如“报纸下半身”这样的粗糙比喻有些颇为不当,但对于彰显一种明确的立场,似乎更增加了几分个性色彩。若从学术的传承来讲,我们很难把这样一个重于思考的作者结集庸俗地定性为一本教科书来看待,但通过作者大量引用麦克卢汉的名言来看,这样的假设势必是苍白的。从这点来看,作者所说的“掌控媒体比占有信息更重要”这样的观点,俨然是对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经典断语“媒介即信息”的进一步诠释。只不过,相较于呆板的理论,作者风趣的比喻和特有的“赳赳体”遮蔽了枯燥的传播知识。即便是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大致也能够读懂作者的思想。

该书延续了作者此前那本《北京的腔调》中的老辣风趣,但又不失诙谐讽刺。调侃之间,却能让我们身受一些启发。本书的后面两章是作者采访和接受媒体访谈的对话,对于一个想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来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章节。对于该书,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查尔思o罗福林则做过如下的评论:“因为涉及到全球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各种文化与社会现象,《理想不死》对中国当今传媒形态与传播路径是一个深入的思考。”我们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正是由于作者一度把媒体人追求的准则提升到“理想不死”的高度,才能够得以让其站在时代前列,去一窥当前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介所面临的困境与突围。

理想不死

作者:胡赳赳 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刘勇
  • 个人名片 张进强
  • 个人名片 钱亚丰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