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多年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人员、资本、商品大流通,全球经济繁荣增长。同时,这又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变化的时代,以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为标志,各国经济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格局酝酿着重大重组,发展重心开始了由西方向东方转移的历史新时期。
正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全球趋势2025:转型的世界》报告中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到2025年几乎面目全非。届时,国际体系将是一个全球性的多极体系。”“我们并不认为(国际体系)正走向全面崩溃……但未来20年,向新国际体系的转型将险象环生。”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全球经济大发展的享受者,GDP连续保持着近两位数的稳定增长。
眼下,中国如何适应这一大变化、大重组,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尽管已有多少著名机构和专家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1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超过美国;但毕竟一切都是预测,一切都是按若干经济变量测算的结果,一切都舍去了其他不确定因素却又未指出不确定因素可能在何等程度上影响发展的轨迹与进程。
即使如上述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指出的,到2025年,包括国际贸易体系、金融体系、银行体系、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等在内的多种国际体系会“险象环生”,但“险象”是什么?如何尽可能避免“险象”发生或由“险象”变成实质性的全球危机、全球化中断?这是中国此时尤其需要关注、警惕的。
国际体系包括各个方面,其中银行体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今天,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贸易国,但在金融全球化方面,仍受制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国际化步伐,才刚刚开始。形势所迫,必须加快,又必须小心谨慎。因此,系统研究历史,研究英、美银行国际化道路上曾经的经验与教训,是大势所需。孙伯银博士的《银行国际化崛起之路》一书正为此而生。
到2011年末,中国五大银行共设立海外一级经营性机构122家,收购或参股海外银行12家,国际化水平升至8%左右(海外资产占比)。但是,无论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相比,还是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依然很低。其面临的问题包括,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依然不高、国外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银行国际化人才及经验缺乏、国际竞争力较低等。
今天,中国的个别银行在资产规模方面已名列世界前茅,比如工商银行已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等,但这是在中国金融尚未完全开放体制下的一种现象,严格说,仍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境况。
银行国际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目前,对外收购已出现了一些失败的案例,如中国民生银行于2007年出资1.26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9.9%的股权等,因收购对象倒闭而全军覆没。由此,提出了银行如何看待国际化、国际化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实施国际化、怎样有效发展海外机构业务(确保银行国际化成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课题。
《银行国际化崛起之路》一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理论上有所突破,且有较强的实际解说力。作者借鉴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提出银行国际化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分析框架,较好地回答了银行国际化何以成功或失败的问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英、美、日、西四个国家以及汇丰、花旗、国民西敏寺及西班牙桑坦德四家大型银行国际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具体分析,揭示了银行国际化成败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注重“研以致用”,对中资银行国际化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该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