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以声音为线索,记录了杨家沟村从1940年到1995年之间声音的变迁,首先她发现了作为村落象征的声音:“小学的钟、牌楼的铃和庙里的钟”。其中,小学的钟属于抗战时期、牌楼的铃则与清代后期的地主马氏的记忆相关,庙里的钟现在依然存在;接着,她描述了音乐、文艺类声音的变迁;“道教音乐”和“劳动号子”已经消失、“民歌”和“秧歌”因在文革时期发展为“新民歌”和“新秧歌”而得以保存,不过在内容上已经从传统到革命又回到了传统、“说书”和“祈雨调”则是这个村庄特定时间的声音行为、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就是红白喜事中所用的“吹唢呐”;最后,从1955年开始,这个偏远的乡村也逐步开始有了广播、电影、电视、汽车等“现代化”的声音……
村庄的历史则由深尾叶子从新中国成立前开始说起,然后是社会主义集体化和村庄、改革开放时的村庄。这看似与前一章井口的书写没有任何关系的文字,却能让我们了解杨家沟村的“社”与“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生存状态以及每一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第四章“祈雨——决定村庄再生的祈祷和歌谣”的出现交待了历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