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不断谜底难“断”
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诗中,有一名
句“断桥荒藓涩(合)”,说明唐代对白堤(孤山路)东端第一桥已称“断桥”
。
尽管历史上对斷桥不断,有不少解释,但众口纷纭,莫衷一是。一个很
实质性的问题,唐代(或唐以前)对这座既不断的桥,又最早取名为断桥的初
衷,至今尚未有引人信服的解释。
一种说法,大概是从孤山而来的道路至此桥而断,故称之“断桥”。上
述张祜的诗勺,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另一种说法,本称“段桥”或(“段家桥”),后讹为“断桥”,故元代
诗人钱思复的《西湖竹枝词》中,有“阿姐住近段家桥”,张仲举也有“段
桥春水绿初柔”等诗句。
再一种说法,断桥原名“短桥”,与湖斜对岸的长桥相对,是根据宋代
词人吴礼之《霜天晓角》中“长桥月,短桥月”的同语而来。由于“短”“
断”谐音,渐渐“短桥”成了断桥了。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离奇,因为好朋友在这座桥边分手,折柳赠别,友谊
暂告中断,故名此桥为“断桥”。明代史鉴《折桥分手》诗,有“断桥无数
垂杨柳,总被行人折渐稀”的描述。
也有人认为所谓“断桥”,并非桥真的断了,更没有那么多的别名,而
是残雪未全融,使人产生一种幻觉:大雪纷飞,桥顶桥堍都堆满了雪,当太
阳普照吋,桥顶上的积雪先融,露出一段桥面,而桥堍地势低下,仍白雪封
面白皑皑一片,由湖上望去,中段黑,两头白,桥好像“断”了一截,就有
了“断桥”之名。
说法甚多,且都有理由。但细加分析,仍然难解谜团。
若路至桥断称桥为“断”,那末孤山西端路至桥而断的桥,理应也要称
“断”,却称“西泠”。由此可见,路至桥断称“断”的说法不能成立,至
少理由不充分。
至于断桥本名段桥或短桥,因“段”、“短”与“断”谐音,讹为“断
桥”。对此说法,早在明代地方史学家田汝成已予否定,“元时,钱思复《
竹枝词》,有‘段家桥’之名,闻者哂之,以为杜撰”(《西湖游览志·断
桥》)。田汝成说得很清楚,“段家桥”之名是凭空捏造的。
残雪使人产生“断”的幻觉之说,粗看似乎言之有理。然而,桥都有桥
栏,且高出桥面。桥面被大雪覆盖,肯定厚度超不过桥栏的高度,哪能在“
湖上望去,中间黑,两头白”,好像桥“断”了一截呢?这也是凭空想象而
已。
既然,这些解釋都不能成立,只能是断桥不断,谜底难“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