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西方的话语权下沉浸了太久。当我们一直习惯地用西方的话语不断反思着自己的落后与愚昧时,一种不同视觉的历史分析路径往往能引起震撼性的效果。读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我便是在目瞪口呆中开读的。仅仅是明清灭亡的货币视觉,便足以让人震惊和深思。
在引用了诸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韩毓海明确指出,由于白银严重依赖进口,最终1630年代的美洲白银供应短缺成为明朝垮掉的一个重要原因;而200年后,即1830—1850年间的世界货币体系由银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转变,也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垮台。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海禁”解,这件事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因为从此,中国开始了以物资大规模出口换取美洲白银的时代,“白银推动的世界”由此开始,而中国的货币也将完全由白银替代。再到张居正改革时期,一条鞭法推行,白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此,农民多收三五斗的命运也开始注定,因为粮在农民手中,而银却在富商手中,农民必须以粮兑银才能完税,一旦丰收,钱贵谷贱。
然而,中国是一个贫银的国家,在以严重依赖进口的银为货币后,一旦流入的白银出现问题,则国家主权必然受到威胁。结果,在1630年代前后,一方面美洲白银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输入中国的白银通道又遭受到了英、法、荷等国的海上阻断,于是从西班牙运往亚洲的白银数量出现雪崩式的下降,而这时恰好是明朝走向崩溃的关键时期。在白银的流入大幅减少后,明朝的经济危机全面暴发。同时,在以银为货币后,粮食的市场化过度,粮食灾害发生时,将有大批的人因为价格太高而买不起粮食,导致大饥荒的发生,其危害远超出天灾本身。明亡的表面原因是农民起义和外患,但农民起义的起因却是明朝经济的崩溃和灾荒。
再到1872年起,欧洲各国完成货币本位的转换,开始采用金本位制,导致了黄金的稀缺,结果使银的价格迅速下降,迟迟不能在货币问题上转型(其实也是无法实现自己转型)的中国,迅速成为垄断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和掠夺对象,清朝的经济基础严重遭到破坏,成为必然灭亡的重要因素。
于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便大胆假设,如果没有白银的大规模引进,明确本来有可能通过建立一个准确的国家预算,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宝钞(货币)发行制度——反过来说,倘明代的宝钞最终能够稳定,它也就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大规模的进口白银来解决货币问题——进一步说,明代如果不大规模进口白银,那么,近500年的世界史也就完全可以改写了,甚至数百年后,由于白银外流导致的鸦片战争也都不可能发生了!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撼的假设,尽管历史拒绝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