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勒德克首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其次才是经济学家。实际上,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应该有一颗人文主义者的心,因为经济首先是为人服务。抛开了人的经济,是可怕的经济。在《真相,谬误与谎言》一书中,随处可见这种观点,作者认为,经济学是把人和思想、财富、技术关联起来的学问。
在经济学里,不存在任何最终定论。
必须从整体上考量经济,甚至从更加久远的文化传统着手,而不是下定论,或者草率的做出决定。不要把经济的发展寄托在所谓“转型”上,作者认为依赖“转型”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他的方式是实践主义的。例如关于“单一税”,那些认为单一税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人,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行单一税后,表面上看使人们受益,但实际上却是一小部分受益人为了减少自己的税额,而将削减的部分转移到了低收入的纳税人身上。
通过媒体的渲染,人们对一些概念性的理论不断加以强化,例如“创新”。甚至提出了“不创新即灭亡”的口号。但是在此书中作者对“创新”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即使没有创新,有些经济实体也没有灭亡。他们往往依靠模仿,就能生存下去。“模仿”说穿了就是“山寨”,事实确实如此,一些擅长模仿的民族,自身的原创能力并不强,但依靠山寨,照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山寨并非一种良性的发展方式,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必须将此考虑在内,甚至去研究。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认知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并不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偏好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为人们所察觉。一部分人随着这种变化在进步,而另一部分人却被岁月所阻隔。作者由此发出疑问:
我们丢失的是知识,还是想象?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和日臻完善,我们的想象力正在退化。
经济变革从何而来,它的真相是什么?书中有一个非常新颖,甚至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他认为这和一个时期人们的童年有关。童年时期社会环境中过多的压力和不稳定因素容易使人形成改革主义倾向,而稳定的环境容易使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使人趋于保守。当然,另一些数据也认为反过来,这个观点也是成立的。孰是孰非?从二十世纪世界各国来看,欧洲国家较早的经历了人文主义洗礼,经济发展也走在世界的前沿,其经济改革兼具激进和保守两个方面,而亚洲各国则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经济改革,当然这些经济改革是否成功另当别论。客观的说,自二战结束后,欧美各国都走向了经济复苏,而亚洲各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然陷于各种泥潭中。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前半叶,亚洲国家几乎全部陷于欧洲经济和文化的强势占领中,亚洲国家的动荡强于欧洲国家,因此在二十世纪后期亚洲国家的经济改革要求非常多,这是否印证了作者的理论呢?
将无用与有用,荒谬与理智,恐惧与希望捆绑在一起购买,或许是人类在其历史上做过的最好的买卖了。
或许,这才是世界史的真实。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同时这一年出现了印刷媒体。这一年被视作现代社会诞生的标志,这与尼尔•波兹曼的观点一致。即,印刷业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同时也把人类的一些本质的东西抛开了。此后人类将活在舆论之中,不论你是否承认。那么,这与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或许,从这一刻起,经济不再是地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因为,传媒的发展,加快了文化的沟通,同时也加快了经济连为一体。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们对一些陌生的文化,信仰,价值体系开始认识,并最终做出不同程度的认可,以及改变,甚至导致其中较大一部分消亡。这种结果,最终会导致全球各地人类的趋同,从而使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科勒德克作为波兰的前副总理和财长,绝非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而是从较为深入的层面,他充分的阐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貌似是一些宽泛的言论,实际上背后都有一个深层的考虑。例如电子领域的发展,更细微到网络游戏,一些孩童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实际上是对传统游戏的抛弃。同样的,经济学领域也会有类似的反映。
我们应该期望什么?畏惧什么?并不需要我们通过具体事件的经历获得,历史早已告诉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