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这本书写得很深刻,折射出一个很生动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及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中国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凶险和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企业家们的风险和危机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渴望从前人的实践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预警和防范的能力,或许,这也是《大败局》的价值所在。
每一个企业的兴盛和衰落,都有着一言难尽的、甚至不足为外人道的曲折和原由。而作为研究者,我最大的企图是,能够从众多的败局中,寻找到一些共同的、对后来的经营者具有启迪价值的“失败基因”。我一再想表述这样一个观点:在过去20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令人不安而至今没有化解掉的二律悖反——企业的竞争与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似乎总是以秩序的进一步沦丧为代价的。我认为,书中所关注的这些企业和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走向失败,尽管有着各自的原由,但一个几乎共同的现象是:他们都是一个市场道德秩序混乱年代的受害者,同时,他们又曾是这种混乱的制造者之一。而中国企业家要真正地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就必须首先完成一项比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乃至种种超前的经营理念更为关键的工作——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我们在关注一些著名的企业悲剧人物时,往往会发现一个很奇异的现象:这些企业家就其个人品质和道德而言,都算得上无可挑剔,甚至律己之严达到了苛求的地步。同时,他们还是一些十分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狂热的民族经济捍卫者。可是,当我们考察其市场行为的时候,我们又看到另一番景象:他们对民众智商极度的蔑视,在营销和推广上无不夸大其词,随心所欲,他们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漠然,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而我们的公众舆论对那些取得辉煌业绩的企业家往往不去追究其过程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在很多文章和描述中,不少企业家都以“不按牌理出牌”为标榜。试想,如果人人都不按牌理出牌,那么还要牌理干什么?一位老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还有谁愿意跟他玩牌?一位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所获取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按牌理出牌的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是通过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而乱中取胜。让我们尤其感到不安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网络狂潮中,我们再一次目睹了一群“不按牌理出牌的”中国新生代企业家,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留洋归来,有的还是受过MBA训练的博士,可是在所谓的“眼球争夺大战”中,其造势和讲故事的随意性及信口开河,竟毫不逊色于前人。
这些现象都一再地表明,在中国,企业家至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体系,至今对市场道德秩序的建立及自律,缺乏最起码的自觉意识。
书评人:吴晓波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