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知名学者杨硕英教授翻译出版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写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大陆,但是数量很少,很难买到。本人那时在复旦任教,与杨教授相识,他就签上名字送了一本给我。欣喜之余,我粗粗读了一遍,似乎为之一震。于是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发现原来管理学还可以这样写。这本书完全不同于以往经典的教科书,它用了许多中国人习惯的系统思考方法,讲述了管理学许多本质性的东西,使我受益匪浅。而后的二十多年,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读一次心灵都会得到一次升华。碰巧的是,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到MIT访问,有机会与彼得 • 圣吉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其中谈到了动态平衡的领导力,谈到了新的商业模式下的学习,以及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提升领导力,等等。我们一见如故,他欣然接受我的邀请,在一个月之后访问了上海交大。在交大安泰报告厅,在我的主持下,彼得•圣吉博士作了一场非常生动的演讲,引起了极大地轰动。《第五项修炼》在相隔25年后,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版一卖而空,盛况空前。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极不平凡的工商管理巨著,你读了以后会用心改变自己,进而会善待周围世界的人、事、物,你甚至会一读再读。
彼得•圣吉在新版的《第五项修炼》中有一段主题词,并附有《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他说:
修正人们的行为是极为漫长的过程,特别是要把这五项修炼整合为一新的工具,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勇敢的心是不可能修炼成功的。那么就让我们大家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用这五项修炼来检讨自己的行为吧。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一种不断创造真心追求的生命成果而持续提高自己素养的能力。对组织来说,自我超越常常是出于奉献而学习。自我超越的修炼是人们学习不断澄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过程,比如建立更系统的世界观,学习如何反思“隐性的假设”,表达自己的个人愿景,以及聆听别人的愿景,共同探寻不同的人对现实的看法等等。这些都已嵌入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各项修炼之中,这些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石。
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此项修炼兼容并蓄了东方儒家思想和西方理性的精神。遗憾的是,现在还很少组织鼓励它们的成员以这种方式成长。
自我超越的东西一般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难以复制性。它的意义在于以创造而不是以反应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中,自我超越的意愿同样重要。只有拥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我们去不断完善日常工作和学习,才能促使我们主动地去分析和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并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使我们在工作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并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与组织一并成长。 反思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于心中、会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象、印象。心智模式具有惯性力量,在路径选择中,呈现出顽固的依赖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极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在组织的许多决策模式中,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也常常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如果你无法掌握环境带给我们的契机和推行组织变革的话,很可能是因为它们与我们心中隐藏的、强有力的、传统的心智模式是相抵触的。
用镜子反复照自己,更重要的是上下左右反省自己的内心,这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借此,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图象,使这些图象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
在我们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人与人的沟通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在工作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值得我们去反思。心智模式根深蒂固的力量会把很多杰出的系统思考智慧淹没,我们在工作中往往都会下意识地应用自己多年来早已形成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探究它的负面阻碍作用,因此,团队成员间的良好沟通便在这时发挥了作用,当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思考角度出发畅所欲言地讲出对同一个问题看法,并进行讨论分析时,就避免了某些问题禁锢在过时的习惯做法上,扩展了我们的思路,并促使我们推动了心智模式的修炼和实践,让心智模式浮出水面,并对它进行检查和挑战,进而改善它。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应该首先检讨自己,使自己心智模式即时修炼,既照亮自己又照亮别人。 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经过人们交流切磋、深度交流磨合而成,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之奉献的愿望和远景。它既是学习追求的愿景,又反映个人的愿望,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共同愿景要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一种激发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一种培养组织和个人承担风险、开拓创新、大胆试验的精神,其目的是超越平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没有学习型组织。
任何一个领导的理念,如果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的愿景的能力。一个缺少全体成员衷心拥戴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
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就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内心想要如此。但是许多领导者从未尝试将个人的愿景,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所缺少的,是将个人的愿景整合为共同愿景的修炼—这里指的不是一本按步执行的手册,而是一套引导学习的原则。
“共同愿景”不是一个想法,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刚开始时可能只是被一个想法所激发,然而一旦发展成感召一群人的力量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东西,人们开始把它看成是具体存在的。如果你我只是在心中个别持有相同的愿景,但彼此却不曾真诚地分享过对方的愿景,这并不算共同愿景。当人们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望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个人愿景的力量源自一个人对愿景的深度关切,而共同愿景的力量是源自共同的关切。
在公司内部,共同愿景会改变大家与公司的关系,会带来共同的认同感,清晰明确的目标也会很自然地给大家带来勇气,这种勇气的分量与作用是巨大的,它激励我们在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探索和实验。
《第五项修炼》的确是本好书,好书不厌百回看,所以还需要认真地、时常地看和想,真真正正达到修炼的目的。 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是协同校正的过程,是开发团队能力过程并且到达团队成员的目标的过程。团队学习需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1)对复杂问题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明确的理解;(2)需要有创新的、协调的行动;(3)对其他团队成员起作用。
团体学习的修炼包括深度会谈和商讨的实践艺术,这是团队交流的两种独特方法。深度会谈需要宽大胸怀聆听别人的看法,商讨需要在众多观点里找出最佳决策。团体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
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与感染之下,每个人如果都可以调动起主动学习热情,挖掘出个人的思想潜力,相信整个团队一定可以显示出惊人的力量。 系统思考
《第五项修炼》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系统思考已发展出一整套思考的架构,它既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拥有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虽然工具是新的,系统思考的基本要领却是非常浅显的。动态的环境是非常微妙的,只有当我们扩大时空范围深入思考时,才有可能辨识它整体动作的微妙特性。只有洞悉其微妙法则,才不会受其捉弄而不自知。系统思考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首要工具,正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无论是组织的五项修炼,还是个人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系统思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这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它是一项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以及分辨高杠杆解差异所在的一种修炼。
以上五项修炼的核心目的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其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因此这是本探讨个人及组织生命的书。它让我们看到个人及组织中一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常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时,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非常大,如此方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又兼顾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学习者”;组织也因此脱胎换骨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其中,人们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否则,个人只有被这些巨大的力量所困,而组织则产生了书中所描述的各种令人困惑的“组织学习智障”,即使目前最成功的企业也不例外。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其实不限于企业组织,小至家庭,大至国家的问题都具有类似的组织学习智障。这本书只是把焦点放在企业组织上来探讨而已。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在的巨大力量来源。当真正掌握这些力量,我们就会获得持续的提升。《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 • 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念,并把这些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爆炸时代,学习乃潮流趋势,学习对个人来说有其客观的重要性和现实的必然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营造自觉、持续、探究的学习环境而努力,因为它也是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唯有这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才能活得充实,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