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C·谢林教授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一书,就是一把这样的钥匙。
在人类的行为中,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些特异的集体性行为,如一个民族聚集为一个国家,或聚集在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如世界各国的唐人街,德国人、意大利人、黑人或拉丁人邻里等的存在。更为常见的日常行为包括男生和男生在一起,女生和女生在一起,社会上关于吃、喝、住、行、用等方面的规范,以及关于人们交往的各种风俗习惯、社会地位与等级的形成。
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不相同,甚至是出于完全相反的原因。比如,流行趋势的形成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即为了不使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不同。在存在商品短缺时,人们常常看到排队就自动排在后边,而不管销售的是什么商品。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人们都去银行挤兑存款,从而造成大量银行破产。有时是因为法不责众,比如大家都违规驾驶或停车时,自己也这样做;或者大家都考试作弊时,自己也作弊。
这类问题中的一个特殊例子被作者称为“抢凳子游戏”。如果一个房间中的凳子数少于要坐凳子的人,那么不管这些人如何行为,最后总有一些人没有凳子可坐。这种在物理学上一般被称为“宇称守恒”现象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扑克游戏、麻将游戏、以及公地问题等。扑克游戏和麻将游戏都是零和游戏,赢家赢的数量和输家输的数量总是相等。在经济学中著名的“公地悲剧”问题说明,一个不能排除其他人使用的公共资源,如公地、公共水源、海洋等,由于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一部分人或全体人的滥用将导致其他人或全体人的使用受到损失。
谢林教授利用多种不同的理论在《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中对这些问题予以解释,除了上面提到的“抢凳子游戏”外,还包括“自我证实的均衡”,“临界质量”,“次品”,“加速原理”等。自我证实的均衡模型说明,只要人们能够预期一种结果的实现,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实现。就象原子的质量集聚到一定的质量(即临界质量)后,就会发生核子爆炸,雨水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洪水,货币集聚到一定程度也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学中著名的次品理论说明,如果一个集合中存在次品和非次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会自动形成各自的分隔的市场,如旧车和新车市场的分隔。加速原理说明,在人们的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中,一开始也许分离的速度较慢,但是这一过程会逐渐自我加快,以实现分离的结果。比如说,如果在一个混合居住的居民区中有白人开始搬离,一开始也许搬离的白人较少,甚至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随着白人在该居民的减少,更多的白人也许决定快速搬离,从而加速该社区的分离速度。
利用以上原理,谢林教授用几章的篇幅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相关问题,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等行为活动中如何受离散变量如种族、肤色、性别或语言的影响,如何受连续变量如年龄、收入、技艺水平等的影响,以及如何受在将来可能出现的变量如性别选择的影响。
为了解释这些广泛的现象,谢林教授对常见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扩充,得出了一个称为多人“囚徒困境模型”(MPD)。囚徒困境的重要特征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最优策略选择,最后的结果将是非合作性的占劣均衡,即劣于每个人都选择非最优策略时的合作结果。但是后者并不是一个稳定均衡,而前者的占劣均衡却是一个稳定均衡。所以为了维持囚徒困境博弈中的非稳定均衡,常常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协议、外部力量的存在,或通过重复博弈以生成有利于合作均衡的形成。
这本书值得推荐的理由是各种举例深入浅出、生动而富于想象,充满哲理意味,它能够启迪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广泛思考,特别当每个个人将自己放在集体或社会环境下来考虑的时候。这种考虑对于邻里社区的形成,社会风气的产生和维护,以及众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促进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