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曾经只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遥远国度”。20世纪80年代曾在中国做过驻外记者的马克•布雷恩曾这样写道:“当时‘中国故事’就是关于‘熊猫、迪斯科、神秘的旅游目的地、野人、健身和流行音乐’的。然而,慢慢地,他们发现这个简单的、猎奇式的‘中国故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这个经历着复杂和深刻变迁的巨大国度。”
传统智慧一直认为,崛起的中国最有可能挑战欧美国家的霸权。过去一段时间,这种欧美自冷战以来最大的恐惧,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紧迫感。在国人的印象中,西方对中国的评价似乎总是负面的,类似“中国威胁论”、“中国引发资源危机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模式论”等层出不穷。其实,西方人心目中呈现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想看到的”,而往往并非“实际是怎样的”,他们看中国得出的观点大抵缺少中庸之道的“调和”。
现在,英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奉上”了绚丽的“高帽”——他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中说,“中国会与崛起的印度一起终结自1800年起由西方统治的世界”。
学贯中西的雅克还为我们描绘了“可能的未来景象”: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上海说,“这里,我的理想在这里。”在非母语国家旅行的游客拦住一位当地人问:“请问您会讲普通话吗?”周边国家围绕着复兴的中国,深深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谢中国给予无私的经济援助;孔子的学说、秦朝的建立、四大发明、新中国的建立变得众所周知;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这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09年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灾难大片《2012》则以肉麻的方式“讨好”中国——影片发行方打出了“中国拯救世界”及“中国精神救赎人类”的招牌。影片中,人类遭到毁灭之前,中国成了建造“逃难方舟”的秘密基地,更借外国人之口感叹:“只有中国人才可能完成这样的建造工作。”
中国将成为文化霸主?
尽管中国从未想过统治世界,但中国将如何统治世界却已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也许,雅克并无意宣扬“中国统治世界论”,而是要告诉世人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世界大趋势》中“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所预见的一样,雅克认为,世界权力向东方转移已是必然。但雅克并没有把中国“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完全归结于经济,在他看来,文化才是这个目标实现的最终因素。“中国的辽阔幅员、庞大人口、种族同构型和对其自身文化中心地位的自信,共同造就了一个能重新定义何为‘现代化’的国家。”
他由此判断,中国将成为文化霸主,开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模式,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世界格局。
与流行的经济威胁和军事威胁观点不同,雅克确实更倾向于从中国的崛起洞悉中国文化的威胁。且不论作者将在书中讨论的其它观点,单从“文明国家”、“民族”、“朝贡体系”和“统一性”这四个方面来看,显然中国历史文化极为独特,完全不同于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习惯于凭经验去看待世界,如果中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国,她就会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去塑造世界。因此,那些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观点,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国际共同体中守规矩的一员,并且在体现一个名副其实的“负责任的大国”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是否会像现在这样接受国际体系,还是会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体系?对此,雅克的论述颇费口舌,但观点却鲜明而突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将取代西方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西方将丧失文明操纵权,世界将按照中国概念重新塑造。”
“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
这种“中国概念重新塑造”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比如高超的体育水平、武术功夫、昂贵的绘画、多样的语言、古典医药等,更不要说令人赞叹的中国美食将向世界各地不断辐射中国影响力。
正如当今美国的好莱坞、英语和麦当劳一样,中国引人注目的经济成功不仅激发世界各地贫穷国家纷纷仿效,还将重新组织整个国际体系的秩序,为世界提供一种并非西方骄傲推动的“民族国家内的民主”而是“民族国家间的民主”的前景。
“如果说过去200多年是欧洲模式操纵的世界,那么今后百年该轮到中国了。”雅克深信,以儒家思想为重要文化渊源的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然要挑战西方原则。中国强调“文明国家”多于“民族国家”,文明国家的准则是“一国多制”,民族国家则是“一国一制”,西方人久已习惯用自己的认知框架来理解中国,而且想当然地将自身的历史发展看作普遍必然的现代性模式,但这完全是误解和幻觉。这也就是西方之所以对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始终充满怀疑的原因。然而,历史毕竟不会因怀疑而改变——中国已用“一国两制”的方式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积极看待“中国崛起”
实际上,雅克的这本书还未写完就已轰动全球,习惯于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西方人其实很难接受“中国统治世界”并纷纷提出质疑。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执行主编戴维•皮林首先质疑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是否不可阻挡,因为“中国奇迹”也有破灭的可能,而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国家正是雅克全部观点的基础。《泰晤士报》的评论也颇具嘲讽意味——“难道说非洲通用语将是中文?外国外交官将不得不向北京献贡品?”国内不少学者则表示,西方的一些美好预测背后是一种“捧杀中国”。对此,雅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不能用现在来判断未来。”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关注以及受到某些人的谩骂和赞扬,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它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视角。与“中国崩溃论”等不同,它在相当程度上更“积极”地看待中国,与“中国模式论”相比,它也表现得更为“乐观”。其二,对于国内某些群体,特别是痴迷于“大国崛起”的人,无疑提供了一个最新而有力的外来证据。
在有关中国的“负面”和“正面”论调背后,其实隐藏的是部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害怕中国崛起后走对外扩张的路线。当中国愈来愈强大时,西方渐渐感受到压力与不适。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困境之下,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一个大国的成长,需要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日益平等而多样的关系中,重新认识自己;在过去与未来的参照中,重新定位自己。
我们不企求西方人站在中国的立场看待中国,但希望他们至少要学会以平等、理解、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这是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流最起码的要求。
(指自香港《文汇报》 文:潘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