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机后,你将通话记录和短信删除;浏览网页后,你将历史记录或cookies清除;刷完信用卡后,你毫不犹豫地将该卡丢弃;切换频道后,你甚至立马拔掉电源、关闭电视机……这一切行为,你只求一个目的,神不知鬼不觉,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然而,要很不幸地告诉你:你之前在看什么、想什么、干什么,有人全知道!
他们是一群叫“数字搜客”的人。他们的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即要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中,通过整理、编译、分析,进而找出人们行为方式的规律。在他们看来,零碎的信息足以看出人们目的、动机的端倪,而网络(既可以是互联网网络,也可以是电信网络,又可以是数字电视网络)本身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匿名性,使得使用者敢于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欲望、需求、兴趣和爱好。例如,那些在平时生活里不敢公开自己会浏览色情网站或喜欢聊明星八卦的人,当面对互联网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截然相反,但这恰恰是真正他自己。为此,“数字搜客”有了极大的存在价值,他们往往受雇于政府、企业,对目标群体的一举一动进行窥探、研究,捕捉其本性和内心,然后据此测算未来的趋势。
斯蒂芬·贝克的《当我们变成一堆数字》讲述的正是这一群“数字搜客”——他们身怀绝技、他们无处不在、他们被重金礼聘、他们业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将挖掘和过滤出一些宝贵的商机与将来。贝克写道,“数字搜客”把人们描绘成工薪族、购物者、选民、博主、潜藏的恐怖分子、病患者,甚至是恋人。在他们眼里,人们就是一道道可被破解的数学题。例如,企业为了提高工薪族的生产力,管理层会聘请“数字搜客”来分析工薪族们在电脑面前的行为记录,哪一个在认真工作,哪一个在磨洋工,哪一个卓有成效,哪一个又是低效无能,这些都将被“数字化”一一呈现。又如在政治上,“数字搜客”开发各种工具来解析选民,并且衡量选举支出的效益,视为成败关键的选民会成为政客锁定的目标,想想此次美国大选,奥巴马是如何借由互联网大众的力量异军突起、顺利当选的,在这背后“数字搜客”和一帮网络营销精英可谓功不可没。而商业化应用更是见怪不怪了,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他们通过观察人们的博客来了解消费者的内心世界,这等于为他们提供了实时更新的市场情报。
毫无疑问,斯蒂芬·贝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新数字时代的来临。它首先得依托强大的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换成代码、数据,不管是信用卡购物,还是手机通话,抑或是每次鼠标点击,只要借助特定的工具和技术就能把我们的现状、意愿、习惯等逐一破译出来。这一幕的发生像极了乔治·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因为“老大哥无处不在,老大哥无所不能,老大哥在看着你”。
听起来有点毛骨悚然,但这就是正在变革的未来。斯蒂芬·贝克所写的那群“数字搜客”和比尔·唐瑟尔的《在线为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比尔·唐瑟尔的书中,他擅长使用搜索量、搜索频率等数据来分析一些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问题,如为什么每年一月份礼服裙特别容易破?女摔跤运动员与企业财务指标之间有何联系?色情网站在星期几访问量最大?人们最有可能被什么事情吓到?有哪些问题是我们想问却问不出口的?这和斯蒂芬·贝克的区别在于,前者完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了解网络用户的所思所想,其潜在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消费偏好等,而后者则是从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来窥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内心世界。后者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超过比尔·唐瑟尔的《在线为王》。
尽管有人对“数字搜客”的出现忧心忡忡,担心它最终会侵犯人们的隐私,但不论是福是祸,斯蒂芬·贝克的《当我们变成一堆数字》仍然是一本集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好书。在这本令人着迷的书中,贝克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奇才们已悄然潜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看到那些神秘人物用计算机的比特与字节来预测我们的行为,包括将和谁结婚、要购买什么和在选举中会投谁的票,这一切都将让我们你为之惊叹、警醒,乃至深受启迪。如果想洞悉网络世界的玄机,相信这是一本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