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年间,王充高举“疾虚妄”的旗帜,力图“订真伪,辨虚实”于是乎花费毕生精力,完成《论衡》一书。王充不愧为是一位批判精神的哲学家,他所带给后世的影响,与其说是批判精神、论及论辩方法,不如说是:“疾虚妄”的精神。汉初采取黄老治国的方略,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与学术都因此而发展。由于王充所生长的哦环境,富有多元的学术文化社会色彩,于是乎王充思想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论衡》之《问孔》《刺孟》两篇名推论其书具有明显反儒家的倾向。如在《问孔》篇提出批判:“孔子不饮?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避恶去污,不以义,耻辱名也?泉,胜母有空名,而孔、曾耻之,佛肸有恶实,而子欲望。不饮?泉是,则欲对佛肸非矣。王充认为孔子此举乃取名不取实,非正名之。王充认为论说需要重视思想本质是否正确,而非辞藻华丽与否。换言之,王充认为名实必须相符合,不可有所偏离。王充反对名实不符或有名无实的说法。因此,王充批评道:“今操与古殊,朝行与家别。考乡里之迹,证朝庭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奸为觉露也。”《论衡-答妄》篇。另外,论衡对孟子的评论,大多集中在《刺孟》《本性》《对做》等篇,但王充对孟子的评论,不象对孔子的那般尊崇。不再赘述。王充认为东汉儒生只知“急欲成一家章句”,而不肯“竟经明学,深知古今”对导致“古经废而不修,旧学暗而不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於朝堂”的情形日亦严重。另外,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更是痛心疾首,批判的鸡飞蛋打。这些都可以佐证王充是名副其实的“反孔精英”。我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出自《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