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特别适合2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原因就象书开头所说的那样.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现在中国人所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温饱问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心智 成熟的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学生,大学生,乃至一些大年青年中,甚至于就象作者所说的有的人一生都没有获得一个成熟的心智,最多只是局部的成熟而拒 绝完全的成熟罢了,作者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懒惰(恐惧,害怕痛苦), 这是心智成熟所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障碍.自我约束是获得心智成熟的唯一方式,也是 人类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追逐的生活方式,书中提到的自律的4个法则:推辞满足感,承担责任,面对现实,保持平衡,都需要在生活中细细琢磨.书中还提到 了 爱 这个话题,作者讲到缺乏自律能力的人往往是在家庭生长环境中缺乏爱的缘故.无论是家庭环境富裕抑或是在一个家庭贫困的家庭只要有爱的存在,都可以 让子女从小就懂得自律.在第2章节中作者认为想跟 爱 下定义很困难,所以他通过讲解什么不是 爱 最后让我们了解爱的本质.在最后一个章节里作者讲到了 有关潜意识的概念.作者认为潜意识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神,在我们处在迷惘时候它总是会通过它的方式来给我们提示:一,通过梦的方式.二,通过 杂念 .作者 认为潜意识有时候会给你一些启发,但有时候因为没在意的缘故也就没多考虑或者拒绝它的提示.作者在书中提到几乎每个人其实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或轻或重或早或 晚的不同而已.通过对书中所介绍的几个比较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的了解.读者也应该慢慢会赞同这个观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中国古人就在很早的时候也就提 到了这个观点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这句话也于作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个人认为这是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总 之,读心理学书需要很强大的心理。我的意思是说,内心逐渐强大起来的我,又读完了一本畅销的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写的很 辛苦,我也没有读出多少乐趣。但从假冒的中文版序中来看,这本书的译者或者出版者并不厚道。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寻找了两个对我又用的词汇,一个是自律,一 个是依赖性。
对于自律,不多说,那天买了德鲁克的《个人的管理》,这方面很重要。以前忽视,今年捡起。对于依赖性,自己 已经很久没有反思了。最早在大二时读过内蒙古出版社一本《孤独:回归自我》,而后的5年,这本书在图书馆再没有找见。这个问题我也就懒得去想——依赖,今 天想起来,自己的思考一直对书籍有一种严重的依赖。没有文献就不能写作了?那只是对入门者而言;或者临时改行,替人捉刀。
最 要命的是,自己一度对周围同学、朋友关系的依赖有些“病态”。有人谴责,夜夜笙歌。的确。实际上从高中开始,一直在客串一些社会性角色。一个内心其实相当 自卑的人,总在扮演“外联”的角色。到了大一,最多时一天写4封信,勇气可嘉,其情可鄙。当时还以为是自己人缘广,受人欢迎,现在想起来不说病态,多少有 些自作多情。
实际上,一个独立的人格,不能持续的遭受许多身外之累的。比如关系、比如写信、比如学术、比如挣钱、比如没完没了的改作业、答疑。道德也是一种“异化”人的东西,它迟早会对人产生一种压力和约束。而这些压力和约束,会让你走上别人为你设定的路线。
因 此,反思是必须的。孔子说,人反思之后如果能“言寡尤,行寡悔”,个人的福利就会增加(禄在其中矣)。曾子从数量上规定,每天要“三省吾身”。派克在《少 有人走的路》中谈到,反思和自省可能使意识(心)接近于潜意识(宋明理学的“性”,或者说上帝)的召唤,人便有了接近上帝的可能。
此话在逻辑上无问题。但关于潜意识这片“乌有之乡”:孔子说,敬而远之;康德的墓志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派克先生企图超越统计学去研究“奇异事件”的做法,对于一个神秘主义者,我当欢呼;但对于一门想装作科学的心理学,这已走向了歧路。
本书可以总结的是:一、依赖会使人走向歧路,从而失去接近完美的可能,延长心智成熟的旅程;二、反思是对自己目前“依赖对象”的反思,是对上帝、内心召唤或者潜意识爆发的回应,从而会减少我们的焦虑,增加行动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