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这个学期初,学校推荐我们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钱先生在序中写道:“镇西的课是没法按一般的‘评课标准’评价的!他上得太随意,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样的课,实在说不上什么‘法’、什么‘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潇洒”。原来李镇西老师上课不刻意雕琢,极似我们平常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应该是真实的、有效的,可是适不适合我们这些普通的一线老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把《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仔仔细细地翻阅了两遍。
通过阅读,我发现李老师上课,既简单又不简单。简单的是他每教一篇课文,教学模式与我们大致相同:学习字词,交流读后感受,学生质疑讨论、谈谈读书体会。这是如何的简单!没有繁杂的课件,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太多的花架子,也没有吸引眼球的新形式,一切都是那么简单,一切都是那么朴素!但从内涵上来说。
我很想找一个课堂片断来证明我的感想。但我翻遍了全书,未找到一个合适的,以冰山的一隅怎能看到整个冰山的全貌?如果把这几个简单的环节割裂来看,你只能看到零星的感动,而无法品味到全部的精彩!这就是李镇西老师的课,一切似信手拈来,却又浑然一体,让你难以割舍。即使这样我也想举个例子:
高中教材中的《边城》是原著的节选。李老师这节课打算以课文为缘由,向同学们介绍完整的《边城》和沈从文。所以一上课,李老师就在课堂上写了两行大字:“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走进《边城》。可以说,两节课,除了少量的学生品评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外,大部分是师生半读半叙地读原著、品原著。这种上法,可能学生对课文本身钻研不透,但对作者和原著却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课下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不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吗?我想这应该给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经典阅读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吧。尤其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经典,读整本的书,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呢?
尽管李老师是教高中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尽管中学课堂和小学课堂因学生年龄差异及身心发展的差异有诸多的不同,但我却深深地感受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在钻研教材上的差异:那就是中学老师对教材的钻研深、透,有自己独到的、精辟的见解。他常常一边走一边拿着语文教材小声朗读着课文,想象一下,连走路都在备课的老师,怎能不会对教材有深入地钻研?怎会不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主体呢?又怎会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呢?
反复玩味品读完此书后,敬佩之余,不觉汗颜:反观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时自鸣得意的精心设计,何尝考虑过学生?七年的语文从教生涯,究竟教给了学生多少终身受益的东西?课堂上师生心灵之间有几次真正的交锋碰撞?好在我于迷惘徘徊之际,及时读到了这本书,它就像我漫漫教学之路上的指向灯,指明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点亮盏盏心灯,照亮自己的教育摸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