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自己“想学”。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与自主学习有关的内在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目标意识、价值意识、内归因倾向、兴趣等。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种学习的判断,是学习自信心在某项学习任务上的具体化。自主学习的学生更倾向于设置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而帮助低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会设置这样的目标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动机。学生如何增加自我效能感?我想,一是学习中时时进步,学生会觉得有信心;二是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教师及时肯定,学生会感到有成功感和效能感。
2.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能学”。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般说来,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差。掌握的学习技能比较少,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宜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小学三年级以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一些发展。他们对学习过程具有了初步的自我监控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因此可以就学习的某一方面进行自主性教育。进人初中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发展,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逐步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改善;他们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之外,能够较为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加之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可塑性最强,一般认为这是全方位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期。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他们已经有能力独立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运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从心理规律看,我校提倡一二年级着重抓学生的自主习惯,三年级以上在作业等局部探索“自主”方法,比较实在。
3.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也就是自己要“会学”。国外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鉴别出14种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关注的学习策略为:自我评价,设置目标和作出计划,寻求信息,记录和监控,根据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奖惩,复述和记忆,寻求教师、同伴和其他成人的帮助,复习笔记、课本、测验题等。从这些策略入手,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