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组织行为:结构与认知

书评人:林永青 2009-03-27 14:21 赞[2] 收藏


[题记] 1-我,相信我的读者也是,已过了只能靠讲故事(案例或历史)来讲道理的年纪了,因此阅读这则书评可能需要一些思考上的努力。我认为直接讨论基本原理,比较节省文字、节省时间,也有更强的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力。

   2-我的定义:结构,是一种制度化或者流程化了的仿生学思想;组织,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单元。社会单元包括三个层面:个人;组织(群体);社会。

   3-建立一种社会结构,比如“网络社会”建构,只有三件事:一是知识(我认为,“价值观”也是一类知识);二是组织;三是社会资本;这三件事是原因,还有两个结果:一是社会地位;二是社会关系。   

 

    4-谢文对于“网络社会”的结构性描述,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结果以及我和他此前的沟通来推测,他并没有思考实施的策略路径。那么这个策略是什么?等我们“做”好了再对外“说”吧。

                                                                 --林永青

  承蒙华章出版公司的副总经理张渝涓女士在去年底赠给我这本书,(华章出版了不少历数十年而成经典的管理学著作),当时没太在意。我最近在思考一些“虚拟组织”管理的前沿问题,又将这本书找出来,快速浏览之后,收获颇丰。

  我先介绍一下其中的作者:Herbert A. Simon是唯一一位因为管理学而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的人。西蒙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都造诣深厚。十多年前,我还在学校当计算机教师时,就收藏过一本他的《决策管理》。当年基本上看不懂,因为其中涉及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非常庞杂。

  这一本《组织》初版于1958年,1993年再版时几位作者自信地认为“对于初版的内容,无需做进一步说明”。半个世纪以来,组织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没有什么事件能彻底动摇组织理论的基础(林永青注:1-人性;2-组织的社会结构),人们观察到的新现象和新概念,可以不太费力地放到他们当年设计的理论框架中。(2008年,本书才有了第一个中文版。)

 

组织为什么重要?一个简单但是深刻的回答是,因为人们要在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政府;NGO)之中度过大半个人生。另一个理由是,作为社会学研究们感兴趣的是,哪些环境因素影响了个体?以及,个体台何应当这些影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组织代表了大部分的“生存环境”。

 

(一)结构

  韦伯的层级制。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是理性决策思想倡导者中最有影响力、最杰出的人物。他致力于社会理性化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在被阶级意识或裙带关系统治着的现实社会里,是没有公正可言的。这种不公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类判断力的不完善。韦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地将人的判断力从感情用事中解决出来。而判断力的解放,只有按照层级制(即官僚制;不同于“世袭制度或专制制度”)的模式来重新组织工作,才能实现。

 

  组织的不同思考维度。《组织》的思考框架是系统的。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强调态度与动机;经济学家、研究计划的学者、研究组织沟通与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则强调理性。而《组织》的作者西蒙和马奇认为,论述组织行为的理论,应当是考虑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工具性、考虑到人的动机与态度、考虑到人的理性限制的整体理论

 


    组织沟通。组织沟通不仅在沟通渠道上有明显的特征,而且在内容上也是如此。组织沟通与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这个观点,我也验证了价值中国网的来懈地诉求“专业化”的原因是:网络远远不只是媒体。网络是:媒体;知识;信息;结构;组织;系统;协作;关系;人脉;资本;信任;社会...)作者举例说,报纸和广播的受众无须掌握日常的技术词汇,他们对于某一主题没有相同的专门知识,也无法预计他们接收大众传媒时的有效方法。相反地,至少在理论上,组织沟通中的接收者,却十分清楚他的特殊能力和特性。这些可从他过去的丰富经验中获得,也可从他日常工作环境中的具体知识中获得。

 

组织沟通的主要特性,也可以用社会学的角色来描述。与个体在社会中担任的各种其他角色(如亲属角色;朋友角色等)相比,组织中的角色常常阐述详尽、相对稳定、范围明确,有时甚至有书面形式来阐述。不仅当事人要清楚自己的角色,组织中需要与其交往的其他人也需详细了解。因此,组织中每个成员和周围其他人构成的环境,常常是高度稳定和可预见的。

  

   特别地,大量的组织间的沟通与“交易”,不是因为权力或权威的效用,而是由于注意力的吸引。因此,西蒙认为,“组织的满意度越低,它的搜寻量就越大。”早在1958年,这位后来的诺奖得主就研究了今天新经济中的、被很多人所误解的“注意力”和“搜索”(稍后解释...)

 

 

(二)认知


  未完稿...

 

 

 

相关阅读:

《什么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
  

 

组织

作者:(美)马奇,西蒙 著,邵冲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3-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林永青
  • 个人名片 张海勤
  • 个人名片 朱道斌
  • 个人名片 崔慧
  • 个人名片 沈凌莉
  • 个人名片 罗军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