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在惊心动魄的浪潮卷过之后,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有时候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出很长一段路程。 中国是一个是非太多的国家,90年代给予我的一个教益,是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是非。人的一生,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妥协的,比如信念,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接纳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人各有志,也都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另外一方面,自己不赞成的东西,未必没有存在的根据。我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当然怀着纯粹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我特别希望摈弃情感上的偏见,客观平和地对待那些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东西,又希望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增进各种思想的沟通,化解成见,相互补充。我的一个同事,也觉得“是非过于分明,有时候未必是件好事”。她的年龄较我几乎小了一辈,天资聪慧,拥有自己的爱憎好恶,却又与世无争,其处世平和,同龄少有。她有一次以林语堂为例提醒我:“不要因为思想犀利,忽视了从容的魅力。”可是很多事情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而论,实际上不论多么高明的作者,都不能摆脱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局限,我本人接触过一些达官贵人,更多的时候是生活在寻常百姓中间,较多普通人的情感,以一己之眼光、见识与胸怀去观察大世界,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又不肯改变初衷,所以除了再接再厉,别无他途。如果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致使他人不快,那只是因为我的修炼不够,而非本意.我总有一个心愿:让新闻成为历史,又能让历史像散文一样美丽,让政论像小说一样动人。首先要明白的是,对历史的理解,不是在书斋里可以读到的,也不是仅凭个人天赋就能产生,而是要在积年累月的历练中,见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听到不同的声音,自己又有过最糟的和最好的境遇,对比起伏跌宕,品味其中酸甜苦辣,才能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