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赵勃楠,女,1986年10月出生于美丽的海滨城市辽宁省葫芦岛市,曾获全国、国际古筝新筝比赛的双料冠军,现任内蒙古科尔沁艺术学院古筝新筝专业讲师,在中国筝岛她有着“筝岛之花”的美誉。赵勃楠的演奏瑰丽高雅,清纯华丽,内涵深刻,楚楚动人,被人们公认为有音乐贵族之气,鸿儒雅士之风。赵勃楠年龄不大,琴龄却不短她学筝已有八年的历史了。她聪明好学,刻苦努力,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使得她的筝技炉火纯青。赵勃楠于1999年参加了全国声乐器乐大赛,这次大赛有26个省的1600多名选手参加,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赛事。在比赛中,赵勃楠出手不凡,技法娴熟,风格独特,情曲交融,一举征服了所有评委,同时也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她成功了,摘取了金奖。她为葫芦岛争了光,葫芦岛市委、市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并给予了重奖。2000年4月,她被请进了全国古筝艺术电视讲座录制间,参加了多首新曲目的示范演奏。2000年7月,她因杰出的艺术成就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宋庆龄奖学金。2000年9月,国家六个专业部门为她举办了古筝独奏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两次播出了音乐会实况。2003年5月,她参加了首届全国新筝大赛,在总决赛中,她以“大满贯”的高分夺取了冠军。2003年10月,她参加了国际古筝大赛,又以绝对的优势荣获了少年专业组冠军。在全国和国际大赛中,赵勃楠教授的学生有17人次获得金奖,她本人也被授予“古筝新筝教育家”称号。2004年12月赵勃楠获得中华成功者金牌。
赵勃楠和乐团其它成员先后访问了爱尔兰、韩国、古巴、多米尼加、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配合胡锦涛主席的国事访问,在古巴进行了专场演出,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受到了国家文化部门的嘉奖。在访问过程中,赵勃楠撰写了《访问爱尔兰纪行》、《妙音醉港人》、《两国元首的微笑》等文章,在国家有关媒体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内容简介
一、古筝概述
古筝,本名“筝”。因为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后人常冠以“古”字,称之为古筝。
筝还有“秦筝”的别名,这是为了强调筝的发源地为“秦”地,而采取的命名。可见,“秦筝”和“古筝”所采用的命名方式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强调乐器本身的某种特征。与此类似的还有诗词里常见的“素筝”、“银筝”等筝的别名。从构词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词都是偏正结构,“筝”是主体,前面的“古”、“秦”等字都是为了从某个角度来描述“筝”的特点。“新筝”名字的由来,也是出于这种命名规则。
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古筝一直被认为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不但是我国人民对古筝情有独钟,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古筝也非常欣赏,称古筝为神秘的乐器,称它弹奏出的乐曲为神奇的音乐。历朝历代,大量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古筝艺术的描写,这也证明了古筝在中国文化史当中的重要地位。
古筝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音色优美圆润清丽明亮,具有极强的亲和力;音量也比较大,而且容易控制。所以,古筝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现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内容。用古筝弹奏出的乐曲,柔和优美,清丽和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深受人们的喜爱。古人和今人都有大量描写古筝艺术的文学作品和记载。当代,不但文学作品中有关于筝的描述,古装影视剧中更是有大量弹筝镜头出现。虽然很多演员和导演不求甚解,比如反弹古筝或者是在筝的左侧卖力弹奏等,但对于推广古筝艺术来说仍然是有积极作用的。
古筝在诞生之后,数千年来一直不断地在进行着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据一些资料显示,2000多年前,经秦国著名将领蒙恬改造后,古筝由最开始的五弦发展成为十二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十二弦筝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改革。十二弦的设置,一直被使用了数百年,直到了唐朝后期,才开始出现了十三根弦古筝。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弦数逐渐增加,直到今天通用的二十一弦。筝弦也由过去的丝、动物筋、肠等生物性材料制作改为钢丝弦和尼龙缠弦。
弦数的增加对古筝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筝音域因此而得到极大拓宽。现在通用的二十一弦古筝音域达四个八度。宽广的音域使得和声运用的限制大为减少,同时促进了双手和声技巧的发展,使复杂的大型作品出现成为可能。弦数的增加也直接导致乐器本身体积的增大,使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的外型更加美观大方庄重。不仅如此,由于体积的增大,乐器本身的共鸣部分也随之扩大,这大大增加了古筝的音量,而音色也由于共鸣体的增大、共鸣体内部结构的变化而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得更加柔和、圆润、饱满。筝弦材质的变化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尼龙缠弦的出现,弥补了丝弦、筋弦等生物性材质弦的不足,极大地改善了音色、音量和音质,使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得到极大增强。现在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弦都是尼龙缠弦。
古筝筝弦的不断增加以及筝弦材质的改变,对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这些革新使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重放光彩,更加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古筝本身不但能独奏、齐奏、重奏,还可以同其它乐器合奏、重奏,在大型管弦乐作品中充当重要角色也成为可能。
二、新筝概述
自从古筝问世以来,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这主要体现在弦数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法方面的改革。建国以后,古筝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成功地推出了现在已经成为标准的 “S型21弦尼龙钢丝筝”。古筝延续数千年仍能为社会接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做到不断改革,与时俱进。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乐器种类非常多,但绝大多数彻底消失,或者仅仅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存在少许痕迹,证明着它们曾经的辉煌。如商代的甲骨文中就保存下来种类繁多的乐器名称,从其字形来看,很多乐器也具备了相当复杂的结构。但这些乐器大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这些古老的遗迹,应该为古筝的改革精神感到庆幸。
改革后的“S型21弦尼龙钢丝筝”,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古筝艺术的普及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它缺陷仍然很大。仅就和弦而言,24个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在传统古筝中只有“135”和“613”两个。除此以外,传统古筝转调困难,缺音少律,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严重地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为改变这种状态,海内外曾经有许多演奏家和乐器制作专家,继续古筝的改革研制,他们先后提出了许多方案,研制出很多“转调筝”。这些新产品凝聚了研制者的才智和汗水,但是由于其自身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均未被广泛采用。
对古筝进行的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改进,应该是新筝的成功研制。这是古筝历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原先的改革更多地体现在弦数的增加上,而新筝的改革突破了这一界限,从另一个角度来改进古筝,它的意义甚至高于原先对古筝的一系列改革。新筝在完全继承了原有的五声音阶演奏方法基础上,彻底打破了数千年来五声音阶对古筝表现力的限制,使古筝可以方便地转调,并具备了十二平均律,在理论上它的和声功能几乎可以和钢琴媲美。这是古筝历史上的又一大飞跃。新筝很好地解决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它完全向下兼容了传统古筝。用该筝演奏原有的筝曲,基本无需改变演奏方法,也无需特殊训练,这就使原来在传统古筝上得到的经验仍然具有实用价值。而新筝所具备的其他功能又是传统古筝所不可能具备的。新筝为筝曲的创作、演奏技巧的发挥和古筝的广泛使用,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为了强调这种乐器的新功能、新理念,以及区别它与古筝、其他试验性质的转调筝,它被命名为“新筝”。
新筝的出现,解决了很多问题。它不但可以转调,还在保证五声音阶的前提下具备了七声音阶,甚至可以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来定音。新筝巧妙地利用了中置筝码、两个演奏区同在一架筝上有机结合等方法来解决缺音问题。新筝筝码位于面板的中央,左演奏区为七声音阶弦序排列,右演奏区为五声音阶弦序排列,这样就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矛盾。我们既可以利用右演奏区来完成任何一首属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乐曲,也可以利用左演奏区来演奏基于七声音阶体系的作品。如果左右演奏区联合使用,则可充分发挥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弦序排列的特点,演奏各种复杂乐曲。如果将左右演奏区的音阶弦序稍加调整,便具备了十二平均律中所有的音,在理论上具有和钢琴一样的功能。这样,它就可以适应任何基于十二平均律的乐曲的演奏。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具备十二个音的同时,右演奏区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仍然保持不变,音位排列仍然是五声音阶排列,完全可以满足一般五声音阶乐曲演奏的需要。可以说,传统古筝所具备的功能,新筝完全具备,而传统古筝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新筝则很容易解决。
新筝的研制成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出现是古筝制作改革的一大成就,是对弘扬民族文化的一大贡献。新筝已获得国家专利,于2000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在北京召开的鉴定会上,专家们对新筝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新筝的功能大加赞扬。新筝科学演奏理论的确定,新筝优秀曲目的创作,演奏家们的出色表演,这些是新筝迅速推广的基本条件。现在,东方女子古筝新筝乐团已经将新筝艺术带到了法国、英国、荷兰、爱尔兰、美国、古巴、多米尼加、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新筝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奏响,将在国内外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
纵观历史,无数艺术家在古筝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古筝也正是因为无数次的改进才得以与社会的进步保持一致,没有被社会淘汰。社会进步了,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不知相时而动,一味抱残守缺,就会被社会淘汰。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乐器,但绝大多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乐器虽然还存在,但也名存实亡。古筝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的发展,终于在世界乐器之林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古筝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改革的历史。艺术如果失去了创新,那么不会逃脱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三、古筝新筝理论体系概述
古筝新筝技法纷繁复杂,数量极大。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技法分类,有助于找出技法之间的联系,辅助理解和记忆,并可以探索古筝新筝技法发展的规律,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根据技法的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来划分。这样可以将古筝新筝技法分为三大类:一是基本技法,如勾、托、扶弦等技法,它们是古筝新筝技法体系的基本元素,具有不可分割性。二是复合技法。如勾托、托勾等,这些技法是由且仅由基本技法组合而成,是古筝新筝技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两种基本技法组合而成的复合技法,称作简单复合技法;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技法组合而成的复合技法,称作复杂复合技法。三是组合技法,或称为综合技法。组合技法由基本技法和复合技法或者由复合技法组合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组合技法也可能直接由其他组合技法构成。组合技法是古筝新筝技法中数量最多的种类,演奏实践中直接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技法,都属于组合技法。不过也有一部分复合技法与组合技法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在划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实质。举一个例子来进行一下类比:基本技法就如同砖块,而复合技法就如同由砖块搭建起来的房间,组合技法就是由一个个房间组成的单元住宅,而许多的单元住宅总括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座住宅楼,也就是古筝新筝的技法体系。
第二种是从技法的功能上来划分。这样可以将古筝新筝技法分为两大类:一是弹奏技法,一是辅助技法。弹奏技法,是指能够独立运用并产生乐音的技法。如本讲的勾、托等。辅助技法,是指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独立运用产生乐音,必须和弹奏技法配合才有意义的技法。如揉弦、颤弦、滑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