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是中国电影和电视迅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也是中国电影和电视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中国电影和电视的学术研究随着整个社会和影视创作的发展,其基本假设、重点、视角和方法都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从“文化大革命”极左政治中走出来的中国影视学术研究首先把电影和电视的本体研究作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心。其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政治规律不能代替艺术规律”,“电影和电视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这一时期,电影界经历了电影的“戏剧性”、“文学性”和“电影性”问题的辩论,“长镜头”和“纪实美学”的讨论,中国电影理论和“影戏美学”的讨论,以及80年代后期的“娱乐片”问题的讨论。期间还介绍和引进了许多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电视研究也从传统的报纸和新闻理论中独立出来,注重于电视作为一种独特传播媒体的研究,关注电视符号、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电视传播过程等问题。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加剧,以及影视媒体在当代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新的问题,如产业化问题、市场运作问题、影视如何建构文化认同的问题、后殖民问题、全球化问题成为了新的研究重点。其研究的基本假设从“影视是一门艺术”不言自明地转变为“影视是一门文化产业”,并确认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影视在塑造民族形象和建构民族文化认同中具有强大的功能”。进入新世纪以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影视文化成为了我们学术研究的总主题,它包含了本体论研究、文化研究、产业化研究和文化比较研究等诸多层面,也更加丰富了当代影视研究理论的内容。当代影视艺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也使影视与中外各种文化及其研究命题互相渗透,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在这种学术研究主题拓展的同时,另一个变化也在悄悄地发生,那就是:影视学术研究的主体从原来大都附属于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逐渐转移到大学,并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确立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这也是影视研究和影视教学相融合,使影视学术研究向国际接轨的一个具体体现。如今,各个专业和综合性大学的影视和人文系科的教师、研究生已经成为当代影视学术研究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成为这一学科走向深入和持久发展的稳定而广泛的基础。他们不但为我国的影视事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并且也在影视学术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本书即是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的成果之一。它搜集和编辑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近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书在编辑中把新时期以来影视学术所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为基本的框架,力图从各个不同侧面对影视文化、影视艺术,影视的产业化问题等进行一系列探索,希望它的出版能为我们不断繁荣的影视学术研究园地作出一份贡献。也藉此抛砖引玉,并期待着影视界的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使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在更为开放,更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术氛围中,又上了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