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 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出身于退役军官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曾入骠骑兵团服役。14岁开始写诗, 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被杀害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监禁和流放,最后死干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于1814年10月3日(俄历;公历10月 15日)诞生于莫斯科,出生后不久被送到奔萨省塔尔罕内村(今莱蒙托夫村)外祖母的庄园;小莱蒙托夫 3岁时母亲故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祖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阿尔谢尼耶娃是个豪富宽绰的女地主,已多年寡居,性格刚愎自用、独断专横,她对贫寒的女婿冷酷无情,对农奴更是经常责骂鞭打,她在失去唯一的女儿后,便把自己的全部眷爱都倾注到小外孙身上,聘有多名家庭教师,使他很快就较熟练地掌握了法语、德语、英语和拉丁语,并学习音乐、绘画和雕塑。他年幼时体弱多病,外祖母曾在1818、1820和1825年夏三次带外孙去高加索矿泉疗养地,以使孩子能在崇山峻岭的泉水里恢复健康;1825年夏,只有10岁的莱蒙托夫,在矿泉区爱上了一个褐发蓝眼的9岁小美人,这种情恋似乎只是少年春情的萌动。对此,诗人后来表述:“据(拜伦)说,早熟的爱情意味着一颗热爱优美艺术的心灵。——我以为,这样的心灵里会充满音乐。”
1827年秋莱蒙托夫随外祖母到莫斯科,翌年9月进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中学四年级学习,并加入文学小组,开始写诗。
在莫斯科的这段日子里,莱蒙托夫的内心深处爱恋着一个长着鹅蛋脸、大眼睛的秀美娴静的少女娜塔丽娅。费多洛夫娜•伊万诺娃(1813~1875),她是莫斯科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费多尔•伊万诺夫的女儿,伊万诺娃和莱蒙托夫只相爱很短一段时期,她并未理解诗人纯洁高尚的爱情,很快就背弃了他;诗人为她写了约36首情诗(“伊万诺娃组诗”),诗中充满了忧郁和失恋的情调,感情深沉、真切,这是莱蒙托夫一次真正的初恋,失败的初恋,诗人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剧本《奇怪的人》(1831年)反映了这次失恋的打击。
对伊万诺娃失望之际,莱蒙托夫与苏什科娃相恋。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洛夫娜•苏什科娃 (1812~1868),天资聪颖,长相美丽,性格活泼开朗,言谈幽默风趣,还较风流,一对明亮的黑眼睛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她比诗人大两岁,常把他当孩子捉弄,这使他相当烦恼;诗人为她写了约20首情诗(“苏什科娃组诗”),苏什科娃后来写了一部与莱蒙托夫交往的《札记》,颇有不实。
在中学的后两年中莱蒙托夫竟写了近 120首抒情短诗,如《诗人》、《情歌》、《土耳其人的哀愁》、《祈祷》(不要指责我,全能的上帝)、《斯坦司》(当我的姑娘心儿扑腾)、《孤独》、《夜Ⅲ》、《预言》和《星》(高空孤星)等,风景诗《秋》(1828年) 是现存最早的莱蒙托夫的诗,《春》(1830 年初)是诗人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刊载于1830年9月出版的《雅典娜》第4期;其间他还写有四五部长诗,如《高加索的俘虏》、《海盗》,抨击黑暗的农奴制社会的名作《恶魔》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并写出初稿和二稿。
菜蒙托夫一生与高加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时曾三次随外祖母到高加索疗养,高加索瑰丽雄奇的风光在他童稚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又两次被流放高加索,最后在高加索马舒克山麓与人决斗中被杀害。
内容简介
俄罗斯高贵的忧愤诗人,其情恋苦涩,诗情沉郁,充满忧伤。
本书精选了莱蒙托夫有代表性的、各种样式的抒情诗120余首,并加了一些题解、注释,配有70余幅图片,其中不少是诗人自己所画。本书的翻译再现了原诗的形美、音美、意美、情美,求得形似、神似、诗句情画意,情趣盎然,有强烈和醉人的艺术魅力。
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 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出身于退役军官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曾入骠骑兵团服役。14岁开始写诗, 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被杀害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监禁和流放,最后死干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