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薛晓芃,辽宁辽阳人。1997-2004年,在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2007年,在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师从宫少朋教授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大连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公害问题研究”等。发表的主要论文:“中国对东亚地区主义观念的转变”,《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国际公害物品的全球管理”,《外交评论》2007年第6期,“国际公害物品与国际减灾合作”,《国际论坛》2009年第2期。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为解决文章在绪论部分提出的问题搭设理论框架,这一构建理论框架的工作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国际公害物品的概念,分析国际公害物品不同于国际公共物品的特点,这也是提出国际公害物品概念的原因;第二章首先区分了全球治理和全球管理的概念,通过分析得出全球管理的概念更适合解决目前国际现实中存在的国际公害物品问题。随后本书为如何管理国际公害物品提出可选策略,市场的途径以及公共所有权的方式是经常被提及的做法,但无论何种方式的管理都需要依靠各国政府的职能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管理国际公害物品的框架中,政府、市场和国际组织的作用应该同时得到强调。
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这一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三章重点考察国际社会管理SARS的过程,这一过程分别涉及中国政府的行为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出现了社会学习行为,这对SARS后中国在国际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国际社会反思SARS的过程中,有学者对威斯特伐利亚公共卫生体系的提出质疑,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建立“后威斯特伐利亚公共卫生体系”的呼声;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首先论述了“后威斯特伐利亚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可行性,以及如何建立后SARS时代的国际流行性疾病管理体系。本章还涉及了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国际社会面对新一轮流行性疾病的最初反应措施;第五章主要考察国际社会对印度洋海啸的反应,国际社会的这种反应还称不上是一种管理,因为反应缺乏统一的理念和指挥。这一章重点考察国际社会在救援印度洋海啸过程中出现的形成管理的良好迹象以及仍然存在,但尚未解决的问题;第六章在第五章提出的救援印度洋海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际社会管理印度洋海啸的建议。这一建议包括建立区域海啸管理体系、国际海啸协调管理体系、整合联合国内部涉及自然灾害的管理机构,以及各国政府的相应机构的建立和改善;最后,小结部分将简要讨论区域合作救灾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