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凯特·萧邦(一八五O--一九O四)生长于十九世纪末保守的美国南方社会,父亲是圣路易市一个成功的商人,母亲是法国贵族。从小受贵族教育,学习遵守规范的礼仪。一八七O年嫁给路易西安那州的一个法裔望族奥斯卡·萧邦(Oscar Chopin)。之后举家迁往新奥尔良。
凯特·萧邦在一八八二年及一八八五年,先生和母亲相继去世后,重回圣路易,一面抚养六个小孩,一面才开始写作。一八九九年《觉醒》出刊之前,她已先后出版了一本小说、百余篇的短篇小说和短文,已经是一个颇具声名的作家。
《觉醒》一出版,马上在文化界产生轩然大波,不仅报章杂志大肆抨击,图书馆不予收藏,凯特·萧邦也被撤销文艺社的社员资格。究其原因,当然是书中女主角艾德娜(Edna)的行为离经叛道,不能符合传统和保守社会的期望。一九O六年,本书曾由纽约Duffield出版社再版,不久即告绝版。意想不到的是,在美国广受批判并逐渐被谈的《觉醒》,半个世纪之事却因为两位欧洲学者的研究而重见天日。先是法国的Cyrille Arnavon在一九五三年将之译为法文,予以极高的评价,并半此书归为写实派小说,他认为此书忠实的处理了婚姻和性的问题,足以媲美《包法利夫人》。另外,更有挪威人Per Seyersted于一九六九年为凯特·萧邦作传(Kate Chopin:A Critical Biography),出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Kate Chopin),以崭新的角度诠释书中女性对自我的肯定和追求,终于燃起世人对本书作者的重视,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大都在描绘美国南方路易西安那州的克里欧人(Creole)的人和事。克里欧人为法国移民后裔,都为贵族。艾德娜原本置身于法国式的上流社会之中,生活的目的只有相夫教子、宴款宾客。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女人的身份是因男人而定位;女人没有自我,而只是某人的女儿、姊妹、妻子、母亲,或情妇。这年夏天,艾德娜全家到新奥尔良南方约五十英里外的格蓝岛度假,邂逅劳伯特,终于燃起自我的意识,不愿意再因循先生及社会的要求而扮演别人设定的角色。她勇敢的脱离常轨,一心去发展自己的艺术(绘画)潜能,追求自由、独立和滋润身心的爱情。最后,她还是绝望的意识到,无论如何,自己无法逃避身为人母的责任,更无法逃避孩子对她精神上和实质上的要求。面对自我和道义之间的冲突,终于走上自杀一途,宁死也不愿意放弃才苏醒的自我,以死来维护心所向往的孤独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