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三虎 男,汉族,1964年11月生于山西长治。1987年山西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教授,《探求》杂志主编。兼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与研究专长:技术哲学。最初从事科学(化学)社会史研究,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学派主题。1990年代中期,师从我国著名技术哲学家陈昌曙先生,集中从事技术哲学研究和教学。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省和市多类项目研究。目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热带丛林”苦旅——李比希学派》和《十字路口的道德抉择——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等。
内容简介
本书重申传统的思想主题,仅限于技术哲学领域,力倡以中国文化传统资源,演绎中国发展问题的宏大叙事。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5,它消耗着世界一半的水泥,1/3的钢铁和1/4的铝,目前石油和铜的进口量分别是l999年的35倍和23倍。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2030年石油进口量将是现在的3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如此强劲,以致对世界任何国家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化的时空压缩”。但这种时空压缩无疑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的,而这一过程又不只限于自然资源消耗,还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衰退或破坏。如果说这种情况被批评为一种“不可持续”的话,那就需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为营养激发中国人的自我创造能力,“重回”因引进技术所忽视的人文和本土背景。因此所谓重申传统,与其说是对中国古代技术哲学思想传统的探索,毋宁说是对中国自治技术发展问题的现实关注。
本书在展开以上主题过程中,始终关注如下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是否存在一种技术哲学传统?二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技术哲学的机械论范式应该采取何种程度的批判?三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机械论范式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学术态度?四是归结起来,中国传统技器道思想是否尚有其现实意义?对这四个问题,笔者试图从中国现实出发,诉诸中西技术哲学思想比较,给予一种小心翼翼的辩证性整体论回答。但越是如此谨慎地展开研究,便越觉得这些问题牵扯的思想历史考察之艰深和复杂。这种复杂无疑使得该主题并不限于本书论述范围,其中涉及更多学术问题及细节只能待以后继续思考,望有志者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