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从中央美院毕业至今已有五十余载,真正从艺应始于少年时代,算起来时间更长。虽然在中央美院学的是绘画专业,素描、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白描等无所不学,但从小接触美术的启蒙应是中国传统书法与水墨花鸟、山水、并下了相当的功夫,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早期的中国画基础与后期在中央美院的西画基础,形成了我日后的画风。
影响我的老师包括书法家李健(清道人之侄)及徐悲鸿、高剑父老师。使我受益最深有两点:一是始终面向生活,二是创新。这两点我一直坚持在做。我的画不论是人物、花卉、山水都从不放弃在生活中写生。我画花卉也是当人物一样对待,在写生中发现其个性特征。
我的座古铭是:“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题画诗)。半个世纪以来,我先是“海纳百川”,吸收一切可吸收的古、洋精华,包括曾用宣纸临摹油画“萨布罗什人”,然后就是“我行我素”。我十分尊敬我的老师高剑父、徐悲鸿,但我不会去步他们的后尘。有志气的画家应开创自己的新面目。有人问我是属于徐悲鸿的学院派还是高剑父的岭南画派?我说:我只做“杨之光派”。
近些年我重点尝试用传统的书法用笔及没骨花鸟画技法来画人物,在画舞蹈及人体写生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认为我的水墨人物画中体现的是我综合的基础,包括造型、水彩、书法、没骨花鸟画等功底,形成了我个人的画风,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我不算是很聪明的画家,我一向以“勤”来补“拙”,这半个世纪以来,作画无数,包括不少主题创作及生活写生等,其中不乏得意之作。早期我的大部分重要代表作早由国家各大美术馆收藏了。一九九六年,我又将家中珍藏的几乎是毕生作品一千二百多件,也全部捐给了国家(分别捐赠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应该说我的作品在民间留存的并不多,一九九六年后虽然画了一些作品,但由于身体原因,数量也有限。这次“华艺廊”的朋友们从社会上从藏家手中收集到我的近百件作品,而且年代跨度很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都有迹可寻,实出我意外。
这些作品,在正式展出前,曾让我一一审定,皆属真迹,这真是难得。现今社会上常出现我的假画,“华艺廊”能收集到我这么多的真迹展出,以供藏家收藏,实在是值得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