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有一个说法:伟大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从1998年开始,《新周刊》每到春天都要“发一次情”——应情人节的景儿,做一个男女情感方面的话题。情人节特辑,把爱情那点事拿出来梳理、盘点一通,用时尚的外衣包装一下,用严肃的社会学眼光审视、分析一下,再唏嘘感慨一番。
不出编者们所料,几乎每年的情人节特辑,甫一推出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以至每年情人节将至,这一期的杂志都会成为读者的一个期待;而情人书里购买和阅读《新周刊》,并把它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送给自己所爱的人,也成为很多年轻朋友的习惯。《新周刊》情人节专题这个例牌策划也因此成了杂志延伸出来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子品牌,被~些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讲策划学的老师当作传媒策划这的确是《新周刊》有趣、有特色的成功创意,体现了这本以“新锐”为特征的话题杂志对社会现象和心态的深切关注和敏锐把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串情人节专题,基本上反映出这些年来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及中国人情感变化和演进的基本脉络。这十几个情人节特辑连起来,可以当作一部《中国当代情爱史》来读。
中国人情爱生活和爱情观,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经历了非常微妙的变化。二十年前,编者们的爱情在婚姻伦理和审美主义的自由理想之间徘徊——走向家庭还是走向自编者?十年前,让编者们心烦的问题是:爱情到底应该朝里走还是向外走——走向心灵还是走向物质?可临到五年前,人们谈到爱情时,最强烈的感受又变成: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走向爱人同志还是走向婚外小情儿?至于今天,所有这些选择,都集中到了一个新的困境:向前走还是往回走?换句话说,就是编者们的爱情,到底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还是低调回归传统?
这些微妙的变化,毫无疑问地体现在了《新周刊》情人节特辑系列之中。以“编者爱你”这个温馨主题开始,由“爱情之死”到“爱无能”、“亲爱的,让编者们按程序接吻吧”,再到“爱情潜规则”、“亲爱的谁”,其调性是越做越灰色。必须承认,这不是编者们及大多数读者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却是那个所谓“世纪之交”时期中国爱情的真实面貌。
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物欲膨胀和日益紧张的现实生存困顿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开始不同程度地向传统和内心回归,其情感生活和爱情观也开始走出迷乱和困惑的灰色地带,折射在《新周刊》的情人节专题上,则是近三年“保卫爱情”、“听说爱情还会回来”以及“爱是生产力”这些标题所传递出来的温情、阳光诉求。
11年的丰厚累积,今天以图书的方式再出发。编者们对2008--2009年度的情人节专题重新包装,编辑出版这本《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这个年度文辑将延续做下去,每年推出,敬请期待。编者们希望读者从这些文辑里不仅能够找出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们这些年来情感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更好地去把握爱的未来——编者们都希望,那个未来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