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彭骄雪,原浙江传媒学院教师。1977年生,199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并考取本校硕士研究生,师从余纪教授,主攻中国电影史。2002年毕业后考取南京大学戏剧戏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周安华教授。曾发表《电子游戏与美国当代动画电影的崛起》、《民族记忆与想象的复活——21世纪泰国电影的崛起》、《印度“马沙拉”影片的萝术风格》、《动画电影的艺术特性及其对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启示》等多篇学术论文。2007年夏因病去世。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具有与常规电影不同的特色。首先,从电影艺术形式来看,教育电影多是以科教片、社教片为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次,从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角度看,教育电影除了作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手段得到推行外,也担负着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从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当密切的结合及共谋关系,并且进而决定了教育影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除了实践活动之外,教育电影也建构了自身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历史是此期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与同期其他电影样式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社会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本书梳理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发展线索,解析其理论体系,并对教育电影所处的历史语境作出阐述。
在纵向的历史梳理和横向的理论阐述中,民国教育电影得以“浮出地表”,民国电影史的图景得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