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这套《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力求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从上古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为六卷:第一卷为先秦卷,第二卷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卷,第三卷为宋元明清卷,第四卷为近代卷,第五、第六两卷为现代卷。
二、本选辑中的所有资料均出从原始文献中选出,凡有校点本的,依据校点本;如有多家出版社出版过校点本的,则尽量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或其他被学界公认为较权威的版本为底本。无校点本者(如谭峭《化书》等),则由我们加以校点。
三、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在所有入选社会思想家的著作之前,均对作者生平及其社会思想的基本特点作了简要说明。由于古籍的不同版本可能会在字句上略有不同,我们还对选辑所依据的版本作出说明。现代部分有些选自期刊之论文者,也均对资料原出作了说明,以利于读者进一步阅读各社会思想家之原著时参考;同时,为了保持原貌,选文不作任何改动。
四、由于学界对先秦时期著作之作者多有争议,如《庄子》一书,学界一般认为“内篇”出自庄周,“外篇”及“杂篇”为庄子后学的作品;《墨子》一书,学界一般认为大部出于墨翟,而其中的一些篇章(如《小取》等)则是后期墨家的作品。为了避免争议,先秦卷采取了以著作为单位的选材方式,如对墨家社会思想资料,即以《墨子》一书为标题,不再区分孰为墨翟本人或后期墨家学派的作品。秦汉以后的文献著作一般不存在这种争议,故采用作者与其著作共为标题的方式,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王符:《潜夫论》”之类。但对作者不详的文献,(如《太平经》等)仍只以书名为标题。在上述标题謶下所选辑的资料,不标书名,而只标篇名。
五、在选辑原始文献时,我们坚持尽量保持各篇的相对完整性的原则,不做语录式的节录。篇幅不长而重要才,选录全文;篇,幅过长者则适当删节。同一篇文献中如中间有被删节部分,则加入“……”号。但如在被选取的一篇文献第一段文字出现之前有删节,或对选取的最后一段文字后的删节,则不加“……”号。
六、为便于青年学生阅读,我们对选文作了简明的注释,第一卷和第二卷注释较详,第三卷注释较略,近、现代部分已较易读懂,则未加注释。注释以解释词义为主,不对其社会思想之意义加以解释。
七、中国历史悠久,社会思想极为丰富,按学派,至少可分为儒、道、法、墨、释的社会思想;按社会阶层,至少可分为精贡思想家的社会思想和民间社会思想。我们力求能反映出各种社会思想体系的全貌,但限于这部资料选辑的总体容量,只能在我们选辑出的四百万字的原始资料中,选取欠认为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历程中影响较大的代表性的部分。确切地说,即使在我们掌握的全部原始资料之外,也还有很多社会思想史资料有待发掘并辑集出版。特提请各位读者,在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时,不可局限于此资料选辑所收录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