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孟子》一书,虽然入经晚至宋代,而在“十三经”中叨陪末座;然而论到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以来,我总感到这位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的影子,不仅笼罩了古人.还时时处处牵引着今人。道家的庄子,算是对中国文人影响甚巨的一位,而孟子则更通过文人,将他的影响--正面的,负面的,深入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这是庄生也难以企及的。说到孔孟之道,孔圣人自然是儒家宗师,早在汉代就被尊为“素王”,而孟子迟至元代才受封“亚圣”;但如果认真考究一下,便会发现,孔学正是经过了孟子的发展,才可能对中古乃至近古以后的中国人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只要注意一下起自唐人韩愈,盛于宋元之时,对孟子的日渐推崇,便不难明白;而宋儒朱熹编注《四书》的次序,更是最佳的说明--正是孟子详论了孔子存而不论的性命天道,才启迪了宋代的程朱理学与明代的心学--两个对近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影响最巨的学派。有关这些问题的各个方面,我在正文中已经展开,这里主要想谈谈孟子其人。如孟子所说,欲识其言,必先知其人,先论其世。对孟子性格、心理、思维形态的认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见自己,从而寻究何以会与传统观念有丝丝缕缕的精神联系;尽管或许是隐微的、不自觉的;也无论究竟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孟子对人性的光辉一一作了述评,着重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