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国际法论丛

作者:苏晓宏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
个人简介
苏晓宏,男,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曾任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现为华东政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委员,美国Golden G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解释学和国际关系与国际司法制度。代表性著作有《法律原理与技术》、《检察职能的现代化转型》等;代表性论文有《大国为什么不喜欢国际司法》、《中国参与国际司法的困阻与对策分析》、《决策理论与国际司法适用的国家选择》等。
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主要是由人的行为和相互活动构成的,人们之间的相互活动势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要处理这些关系,就有定分止争、判断是非的需求,也就会存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司法”活动。当人类社会出现国家以后,相应的国际司法情形也就已经存在了。自古以来,有国家存在就有国际关系的存在,就必然会产生国家之间的争端与纠纷,也就必然会形成和产生相应的解决纠纷和争端的方法和机制,司法手段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国际司法泛指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司法机制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纠纷与争端的一整套组织与程序。它在范围上可以包含三层意义:其一,可以涵盖一切在国际关系中存在和运用的纠纷解决手段和机制;其二,主要用来指称在现代国际体系中以国际组织、国际制度等形式出现的争端解决机制,如WTO争端解决机制、各种仲裁法庭等;其三,则是最窄的意义,往往仅指国际法院体系(如国际法院、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活动。虽然国际司法作为一种制度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正式形成,但就其性质和范畴进行观察,恰恰符合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国际机制”理论的概括归纳。从国际机制理论的角度来看待国际司法,可以把它分解为制度(Institutions)和机制(Regimes)两个层面来加以理解。国际司法是以一定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为形式载体而存在的,在结构上是与现行国际组织的体系结构相配合的,国际司法作为国际机制是以国家间的合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需要参与这一机制的所有国家都以建设性的姿态来促进和发展,在形成必要共识的条件下加以完善,这也是国际司法机制得以存在和有效运行的基础。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司法是伴随着现代国家体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由司法理论和制度的国内法模式发展到国际化形态的,是由法律思想中的司法正义观念的国际化和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理想主义主张的实践化两个方面作用合力的结果。最早在理论上将司法的国内模式引申到国际社会范围的是自然法理论。既然国际法的理论是依照国内法模式构建的,那么国内法司法模式中的司法正义观念无疑为国际司法的理论设计建立了合法性基础。西方社会(源起于西欧社会)的司法正义观是建立在天赋人权、自然法等超越性范畴和以审判为中心的权利保障机制基础之上的。自然正义的观念在近现代主要通过司法正义的观念予以表现,正义成为司法活动的终极价值目标。司法正义的核心观念,简而言之,在于通过一个独立的、公正的、中立的司法机构(其表现形态是法庭、法院或审判机关),进行客观的、不偏不倚的听讼和裁决,惩罚犯罪,制止侵害,确认和保护权利,以此显示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正义。国际司法是理想主义理论主张实践化的结果。国际司法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理想主义思潮的体现和反映。虽然在许多问题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存在根本的分歧和对立,但是从国际体制的发展来看,事实上多表现为既有理想主义的设计和构想,又有现实主义的操作和运用,从国际司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主要体现了在国际政治结构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某种交合。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