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孟繁华,山东邹县人,文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主要著作有《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想象的盛宴》《传媒与文化领导权》《众神狂欢》中文、韩国文版等十余部;与人主编有《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共和国文学50年》《当代文学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主编有《90年代文存》《先锋写作文丛》《短篇王》(书系)《布老虎中篇书系》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理论、评论文章300余篇,300余万字。法国、疆本、中国大陆及台湾传媒曾发表过对其研究的评论和介绍。获文学奖项多种。现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前沿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1978年到2008年,是我们亲历的文学三十年。此时,回望三十年来文学的发展和变化,用“喜忧参半”或“感慨万端”已不足以表达我们此时心情的全部复杂性。对这三十年文学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说法不绝于耳。事实上,对一个时段文学的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恰当或公允的评价肯定还需要时日。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从文体方面考察,我认为中篇小说是最有可能代表这三十年高端文学成就的文体。它的数量之多、质量的相对稳定,都是其他文体难以比较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篇小说在大型文学刊物的推动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篇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容量和传达的社会与文学信息,使它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当社会转型、消费文化兴起之后,大型文学期刊顽强的文学坚持,使中篇小说生产与流播受到的冲击降低为最小限度。文体自身的优势和载体的相对稳定,以及作者、读者群体的相对稳定,都决定了中篇小说在物欲横流时代获得了绝处逢生的机缘。这也是中篇小说能够不追时尚、不赶风潮,能够以“守成”的文化姿态坚守最后的文学性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中篇小说很像是一个当代文学的“活化石”。当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不变”,这个“不变”是指对文学信念的坚持和对文学基本价值的理解。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中篇小说书写了什么,都不能改变它文学性的基本性质。因此,三十年来,中篇小说成为各种文学文体的中坚力量并塑造了自己纯粹的文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