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两本《汉字与阅读课本》是“汉语强化教程”丛书中4册《句型课本》的配套教材。按照编者的设计,《句型课本》的任务是强化语音、语法教学,而汉字强化教学的任务由《汉字与阅读课本》来完成。
按设计,开学以后头四个星期是语音课。每天第一二节课由一位老师上语音课,第三四节课由另一位老师上汉字课。语音课每一课上4学时,即每两天上一课;汉字课每一课上2学时。这样在一开学的四周时间内,语音课要上10课,汉字课要上20课。
从这个设计可以看出,我们放慢了语音课的进度,增加了汉字课的时间。我们的想法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节奏慢一点儿,因为开始时难点比较多。放慢节奏,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逐渐适应汉语,同时在语音和汉字两个方面都打好基础。四周以后才加快教学进度。
我们希望汉字课在一开始的40学时内把基础打得扎实一些,逐渐消除学生对汉字的恐惧心理,使学生逐渐了解汉字的规律,为下一步强化教学创造条件。
《汉字与阅读课本》前20课有三项任务:
第一,教汉字的规律,如笔画、笔顺、结构、部件等等。这些知识主要不是靠详细的讲解,而是靠老师示意、学生模仿,多练习。这一部分内容要扎扎实实地教,不要忽视。
第二,每逢单数的课,教《句型课本》中出现的汉字。开始时必须一笔一画地慢慢示范,学生一笔一画地模仿练习,一直到熟练为止。这些汉字都要求做到会念,能听写而且写得对。
第三,每逢双数的课,除了要复习单数课的汉字以外,还要教一些补充汉字。这些补充汉字多数是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一共有130个字,大多数有插图,比较形象,理解起来应该比较容易。但是要记住则应该有足够的重复和练习。这些字都要求会念,其中多数要求能写。
《句型课本》头十课出现的汉字有194个,加上补充汉字130个,这样在头四个星期,一共教了324个汉字。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常用部件总共出现了150个,是结合《句型课本》中出现的汉字来安排的,这样比较容易记忆,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缺点是有的课部件多,有的课部件少。从第26课开始不再有部件教学,但是有些部件仍然没有教,因为主要的部件已教,学生对部件已经有了了解,剩下的就不再一一说明了。
头四周时间过去以后,语音阶段结束了,开始进入句型阶段。上午的汉字课也没有了,汉字课每周只有两节课,放在下午。从第21课开始,汉字课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句型课本》中已经学过的汉字,所以我们在每一课都注明这一课是复习哪几课的汉字。例如“第22课(13~17)”,这是说《汉字与阅读课本》的第22课是复习《句型课本》第13课到第17课的汉字。这用来提醒任课教师,不要超前,在《句型课本》第17课还没有学的情况下,不要学《汉字与阅读课本》的第22课,否则会使教学遇到困难。
《汉字与阅读课本》有一本练习,这些练习归纳了汉字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做这些练习逐渐熟悉这些规律。如果课堂上有时间,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做;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只好放在课下,不过老师一定要检查学生做得对不对。除了做这本《汉字练习册》之外,学生还必须准备两个汉字练习本,专门用来抄写生词和课文。这是必不可少的,不这样练习,他们今后就不会写汉字。
句型阶段开始以后,原来教汉字的老师上午的课改成复练课。在每天的最后一段时间,大约15分钟左右,要带学生预习第二天的生词,带着他们把生词念一念,难字要带着写一写,并且布置作业,让学生把每一个生词抄写三遍。这样,在第二天上句型课时,学生对生词不至于太陌生。
《汉字与阅读课本》从第21课开始有阅读课文,课文的长度逐课加大,要求的阅读速度也逐渐加快。到最后一课《丑小鸭的故事》时,达到了3000多字,要求在课堂上尽快读完,理解的正确率应该在90%以上。但是真正的限时阅读训练,从下学期开始。
本书的初稿由张惠芬编写,经过试用以后,由主编做了较大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