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潘建民,1995.08-1998.06辽宁省本溪市风景名胜资源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其间:1996.01-1998.01)在辽宁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8.06-1999.02辽宁省本溪市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9.02-1999.10辽宁省本溪市旅游局党组书记(1999-2004年在东北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1999.10-1999.12辽宁省本溪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事业局副局长(挂任期2年)、党组成员。 1999.12-2000.04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事业局副局长(挂任期2年)、党组成员。2001.06-2002.07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党组成员。2002.07-2002.10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2.10-2006.10广西桂林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2004年获任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2007年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2006.11-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外办(港澳办)副主任、党组成员。
内容简介
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是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完善推动科学发展、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三农” 问题、城市化健康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区域协调和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旅游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紧密相关。
1995年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评选条件,短短的十来年间,已有270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个城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目前总共668个城市)。从业绩上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构成了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基础,形成了以城市和城市带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形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从数量上看,各类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基本上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因此,中国旅游城市的发展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的体现。
本课题研究是对当前我党和政府高度关心的以上问题的一种探索,课题研究者认为:旅游城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制约因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从发展旅游城市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试图诠释“十一五”规划制定战略决策的实现,从旅游业——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发展的视角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科学发展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本课题对中国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构建了包括旅游城市产业形成、结构变动以及优化等内容的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应用框架。利用这个体系和框架可以对旅游城市的产业体系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业与城市相关产业形成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从而促进旅游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应用城市投入产出表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是本课题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旅游卫星账户可以统计和研究旅游业的各类经济数据,分析和测算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数量关系,如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对于财政税收、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以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于相关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等一系列指标值,为旅游城市选择各类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旅游城市产业结构建立一种数量分析的基础。
如何认识旅游业与城市相关产业的关系,如何围绕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来配置旅游城市的产业体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作者认为:正确认识旅游城市的城市功能,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是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出发点;通过对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曰标和具体实施,提出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得出了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要通过融人区域经济分工来强化旅游城市功能的观点;在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建立方面,本课题提出应该从主导产业——旅游业的加快发展人手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此,在本课题研究中对旅游产业的主导作用进行详细分析,给出了如何围绕旅游业进行产业配置和产业选择的基准,研究了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产业链和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综合发挥旅游城市产业功能,全方位提升旅游城市产业素质,丰富和完善旅游城市的产业业态,使其成为世界上领先的国际旅游城市。特别是如何在保持旅游城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研究加快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对外开放工作的相互联系,使旅游业在服务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并相互影响并与城市的一、二产业相互融合、互动互促,经济较快增长,城市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其他城市难以模仿的资源和动力。
在理论研究的应用方面,本课题按照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步骤,以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为例,深入研究探讨了桂林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对桂林市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和建议,并给出了一些适合桂林市产业发展并具有推广价值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