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路秉杰,山东聊城人,1935年生,1955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六年制)。1961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63年考入该大学研究生班,师从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从事中国古建筑、古园林的调查研究和复原设计工作。1980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师事日本建筑史家村松贞次郎,研究日本建筑和园林。1982年归国,历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开设了中国建筑史、日本建筑史、伊斯兰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等课程,先后编译出版专著:《苏州园林》(东京版,汉译日》、《杨州园林》(汉译日)、《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美术大百科第16卷)、《天安门》等。同时复原设计古建筑、古园林:如皋水绘园、云南安宁楠园、江苏涟水妙通塔、上海静安寺规划、福建武夷山止止庵、山东聊城光岳楼、杭州雷峰塔(参与)、杭州钱王祠(参与)等。自2001年,又设计了八角十三层的常州天宁宝塔,高达153.79米。现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史学会副会长。
内容简介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宗教,现有人口十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伊斯兰教在当今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穆斯林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伊斯兰教作为起源于东方的世界性宗教对我国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本书比较详尽地介绍隐国清真寺清真寺建筑的基本形制,从中我们了解到,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以来受到了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已经表现在中国伊斯兰建筑形式和内容上,这些足以说明了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在建筑历史中,宗教建筑的地位较任何其他类型更为重要,是最具表现力,最有永久性和最有影响的建筑。伊斯兰建筑也不例外,清真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满足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能够让他们在其中进行礼拜仪式、进行学习和日常生活。而伊斯兰陵墓建筑则表现了穆斯林个人与身后的关系,由于距现实生活关系较远,我们没有过多的讨论他。我们在介绍我国近千年以来伊斯兰建筑历史的时候,更多地感到这些伊斯兰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历代政权和他的统治者对待伊斯兰教这一外来宗教的宽容态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些古老的伊斯兰建筑之所以能够完好无损地保留到今天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尊重文化,热爱人类文化遗产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