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是交通枢纽。北京山区是北京市饮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与环保用水的水源地,干、鲜果品和木材等可再生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度假基地。北京山区以中低山为主,在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主要为丘陵台地,其中中低山区相对高度较大,山坡陡峻,切割深邃,沟网密布;地层古老,构造发育,岩体破碎;降水虽不太丰沛,但高度集中,时有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肥沃,具有植被生长的良好条件,因此曾是层峦叠障的绿色林海,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不仅使山区自身少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而且对整个北京地区起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作用,是北京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防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天然屏障。由上可见,北京山区在北京地区减灾防灾和国民经济建设及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是我国和世界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多代王朝建都于此,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修建宫殿和豪门商贾修建豪宅及普通居民修建房屋与生活用材的需要,北京山区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北京,对北京山区的森林采取掠夺式的砍伐,致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残酷的浩劫,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仅剩下残次林。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十分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建材开展建设,加之当时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保护不够,造成对森林植被的采伐量大于生长量,致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破坏。在山区独特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起来的生态系统,本身就相对较脆弱,加上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地遭到破坏,于是山地环境不断退化,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不断加强,导致泥石流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规模和危害不断加大,给北京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危害。
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山区的泥石流灾害十分关心,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950年8月,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和房山区大石河流域发生泥石流灾害时,在中央的关怀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立即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勘察,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和重建家园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遭受泥石流危害较重的田寺东沟为基地,以北京林学院林学系水土保持专业的技术力量为支撑,进行泥石流防治的试点试验工作,从此揭开了北京山区泥石流防治和研究的新篇章。20世纪50年代初,虽然开始了泥石流防治的试点试验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建国初期受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制约,50年代至70年代,北京山区的泥石流防治工作仍处于试验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北京山区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质量和密度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受危害对象不断增多,一场与过去相同规模的泥石流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为过去的数倍、数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如1989~1999年间的泥石流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09亿元,其中1991年就高达2.6亿元;随着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的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北京山区经济迅猛发展和居民要求改善生存环境的需要,泥石流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期间,国家计委、地质矿产部和北京市计划委员会组织了有众多单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北京山区的泥石流防治和研究工作,先后有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气象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遥感中心、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水利研究院、北京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市政设计院、北京铁道专业设计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单位参加过该项工作,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了综合治理成果。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北京市水利局、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市农林局等及其在山区各区(县)的机构,都参与了泥石流防治和研究的组织、调查和治理工作,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专门从事山地灾害和环境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在该所和各兄弟单位对北京山区泥石流进行研究和防治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做更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总结,以便为北京山区的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1998年,该所向中国科学院申请承担《北京山区泥石流及防治对策》的研究工作,并于同年6月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重点课题获得批准,正式立项。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目,同年10月该所和北京市水利局郊区处(农水处)协商,由该所和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合作,共同完成该课题的研究任务,并获得双方主管单位的批准,于是课题获得拓展。
1998~2001年,课题组组织了多次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工作,获得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实验资料、环境背景资料和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对北京山区泥石流的活动现状、基本特征、发育的环境条件、泥石流的属性与类型、分布与分布规律、泥石流信息系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泥石流预测预报、泥石流综合防治规划和泥石流防治的生物工程、土建工程及行政管理工程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取得了系列成果:编写了专著《北京山区泥石流》,编制了《北京山区泥石流分布及危险度区划图》(1:10万),建成了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和区域与单沟相结合的泥石流预测预报功能的《北京山区泥石流信息系统》,完成了两条典型泥石流沟综合防治的初步规划方案等。这些成果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价值。在减灾防灾和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及北京申奥成功之际,完成北京山区泥石流及防治对策的研究,不仅对北京山区减灾防灾、修复北京重要的天然绿色屏障具有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在其指导下,开展北京山区泥石流防治,对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绿色“奥运”也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