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原著1997年出版,作者M·威廉姆斯和R·布尔登是两位分别来自应用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为同领域的英国学者。本书所建立的理解教与学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是对上述理论的整合与诠释。“社会”一词在这里取其微观意义,即“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群体的”等含义,而不是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意义上的“社会”。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要义是: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模式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认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的学习中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着极为重要的思想精华,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除认知发展外,还有以元认知为特征的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本书在阐明社会建构主义的一般思想的同时,将其与语言教学的特殊问题相联系,试图帮助读者将教育心理学的新观点、新思想应用于对语言教与学过程的认识理解、乃至实际行动中。
在当前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的形势下,本书所揭示的思想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意义至少有以下五点:
1、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过程与经验,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
2、除了提供过程和经验,教师还应成为学习者和这种过程与经验之间的中介体:引导学习者对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合适的反应、帮助他们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促进他们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以及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等。
3、外语教学要富有教育性,必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交际法使大家懂得了“信息沟”,学会了做“意义性练习”,然而什么样的“信息”和“意义”对学习者个有价值?本书告诉我们:必须与学习者自己背景经验和现实处境有联系。
4、外语教学的教育性还体现在促进学习者全人的发展:除语言本身的学习外,还有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后者同样是我们外语教师面对的重要任务。
5、本书倡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动的反思,将那些隐含在行动中的个人理念外显出来,从而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整,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本书主要以从事各级各类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对象,读者当然也可包括从事外语教师与培训的培训者、管理者和语言教学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