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汇集了近八十个建筑作品,大部分作品是近三年竣工完成的。作品主要来源于两类建筑师:一类是长期从事建筑实践的职业建筑师,一类是长期从事建筑教育的兼职建筑师。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建筑设计的执着与追求,以创造时代的精品建筑为己任。建筑作品反映中国建筑师正日趋成熟,与早期的建筑创作相比呈现以下特征:
空间设计动态化
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上,建筑师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更大的创作自由。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形式多样的考察拓宽了建筑师的视野,激发了建筑师的创作激情,以往单一机械式的功能空间逐步被取代,光影元素被建筑师巧妙地运用到建筑空间的组合之中,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的不断更新为建筑师的空间构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整体建筑空间效果呈多元化动态发展趋势。
建筑形式的变迁
如果断言当代建筑师在形式创造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尚为时过早,但作品表明中国建筑师对形式的追求已进入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期。他们并未满足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形式在中国城市的反映,而是孜孜以求地探求新的空间表现形式。建筑师在探索表现新形式的同时,亦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环境因素、时代特征对建筑形式的制约因素。中国建筑师在求索过程中极需形成反映本土文化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有机形式语言。我们从作品中已经感党到新的曙光。
文化传承与隐喻
在传承性与现代性的求索中,日本现代建筑师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从这本书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正在努力向这个方向迈进,在表现当代性的同时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运用隐喻的方法去表达建筑的意义所在,去挖掘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层构架与空间句法,从形式的借鉴与模仿到构架与意义的探求,建筑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细部的精心刻画
一个国家建筑水准的衡量在于建筑细部,真正的优秀设计不仅是反映在整体理念上的创新,而更重要的是建筑师对细部设计的态度与追求。一段时期我们国家在批量生产建筑,在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忽略建筑的细部。在这部作品集里很多建筑师已经意识到细部设计的重要性,可以感觉到建筑师从设计到选材到现场建造,在精心地营造细部。
有机形体建筑之涌现
在众多作品中出现四个另类建筑,建筑师以自由形体作为构思的主线,这种非标准化的设计近几年来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一个支流,其发展态势迅猛。该类建筑的共同点是与自然的亲和性,其动态的曲线体现着生命有机体的活力。数字化设计与数控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的营造成为可能。从长远看,有机形体建筑将会成为信息社会时代建筑发展的方向。
在本书的编排中,主要划分为传承篇、转换篇与另类篇。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建筑或多或少表现着今年建筑论坛中的主题:传承、转换与创新。在传承中包含着创新,在转换中隐喻着继承。作品中建筑类型亦有所增加,如教堂建筑在当代中国是一种新的类型。我们在转换篇中将建筑按类型进行了适当的划分,如文化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等类型,以方便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