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专为高等学校非人文科学的本专科学生编写的。它也适用于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
本教材定名为《高等语文》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本教材不以字词句的解释、篇章结构的讲述作为重点,以区别于中学语文教学。(2)本教材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着重于教材对提升学生做人境界、培养创新思维、规范个人行为的导引作用。(3)本教材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采取多向设问、专题演讲、课堂研讨、教师小结的互动方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上目的对教材编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称之为《高等语文》。
本教材在编写时还强调了两个“兼顾”:(1)在强调教材的人文内涵的同时,兼顾教材的语文特色。也就是说选材时人文内涵虽是第一位的要求,但文章也要好读,合乎规范。(2)在强调人文精神的传统根基的同时,兼顾选材的时代性。既不能数典忘祖,又要与时俱进,面向今天,面向未来。
本教材的内容有五大部分:
第一、二部分是讲华夏人文传统的。以文化史为线索贯穿始终,每一小节都有“概说”述其要略。对非文科学生来说,学习古代典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求编写者把“概说”当科普文章来写,努力做到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不失精义。注释较为详备,难字注了音,比较玄奥难懂的古文还作了白话翻译。目的是不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在字词句的讲授上,让学生能够在离开老师,甚至不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也能看得懂,从而把精力集中在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涵上。第三部分是讲信息时代高科技对社会生活、传统人文精神的冲击及应对方式的。既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又讲二者的统一。设置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年轻人在顺应时代潮流时又不至于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产生太多困惑而随波逐流。
第四部分是当代文选。选文预设了“当代”这一时限,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年轻人对选文的时代隔膜。选文的具体要求是:一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二要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第一条是本教材一以贯之的标准,兹不赘述。第二条的问题是何谓“现代意识”?我们的理解是:凡是发扬光大了传统人文精华(如仁爱之心)或批判扬弃了传统人文糟粕(如消极无为)的;提出了符合社会和人发展的新理念(如张扬个性、锐意求新)的;主张和实践了改革开放思想(如促进改革的人和事、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和活动)的;有世界意识和世界眼光的;有环保意识的;符合人性、维护人的尊严的;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情趣的等等,都是“现代意识”。大家可以看到,这一部分的文章都是按照这一理念挑选出来的。这部分的选文大都不是公认的名篇佳作但我们觉得它的强烈的时代感更能吸引年轻人。即使单纯地从语文角度看,这些选文也是很耐读、很优秀的。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写3~5篇读书笔记,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几次心得交流活动,教师只作重点评讲,不必刻意讲授。
第五部分是研讨类的短文。文章都是从报纸杂志上精心搜集来的,一事一议,文章短小,意味却很深长,写得十分精粹,有很强的时代感。其作者都是普通人,写作不抱功利目的,有感而发。情动于中,流丽自然,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教学中可以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设定讨论题,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研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标新立异,不设标准答案。当然,教师事先要有准备,要注意引导。本教材有较大的伸缩性,不可能全部讲完,教师可根据学时自行安排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