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历百载,常怀宇宙心。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23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学校发展为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八年之中,六次迁校,尤其是四川李庄六年,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丽诗篇。至新中国成立,同济已发展成理、工、医、文、法五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海内外声誉卓著。
1952年前后的院系调整,同济成为其时国内土木、建筑学科最为强盛的大学。改革开放伊始,学校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对德文化交流窗口和多学科并进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在中国高校布局调整中形成了特有的“同济模式”。同时,学校又先后进入
“211工程”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98 5工程”建设行列,实现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同济大学不断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迈进。
世纪风雨,百年沧桑。同济大学百年历程,铸就了自己的精神品格:或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或日“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我们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来总结概括同济精神,体现了我们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在顺境中善抓机遇,在同舟共济中形成凝聚力,在自强不息中实现发展目标。具体而言,我们把同济精神概括为: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济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个品牌,“同济”两字有着深刻的内涵,既体现了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传统,又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现代意识,这正是一百年来学校发展道路中最值得我们总结的。所以,阐述和传播同济精神成为我们总结百年办学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系统总结和描述百年同济的历史和现状、坎坷和辉煌,总结同济百年来形成的精神传统,展示一个世纪以来同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的实绩,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百年同济》大型画册,以丰富的图文再现百年历史轨迹和现代风貌。
回顾和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展望,一百年后的今天,处于和谐开泰的盛世,我们坚信在迎来新百年之际,同济一定能够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