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华艺设计(1986-2006)

作者: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内容简介
“从历史的观点看,建筑学一直是由实践而非理论所定义的。”在华艺设计成立的二十年中,中国建筑“飞速追赶着西方现代建筑走过的百年历程……在经过足够多的怀疑与盲从,学习与拒绝,遗留下足够多的创造与抄袭,喝彩与批判,也积攒了足够多的坚持与放弃,失落与成功之后。”一切正如Herman Hertzber9er所说“建筑学很少能成功地逃避它显然难以逃避的命运--寻求顺应一种或另一种潮流,而不是抛弃表面的时尚与繁华并代之以真正的现实。”
然而,“今天有谁能声言建筑学发展得不好?看起来今天已没有更多的限制……在改变严格约束的召唤下,一切都看似没有限制并处于一种轻率的状态下……现今的建筑学的世界类似于一场足球赛,仅有一些无所不能的球员却没有了球门柱……虽然有华丽的行为。但比赛的趋势和我们真正的期盼却不甚清晰,”到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包装盒礼物”式的设计。正如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中所说“今天的世界依然缺乏根基。漂泊不定。”
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毋庸置疑的,建筑师按照人类的期望而进行设计,当然,进一步的讨论会产生诸多的细节:建筑是一门职业还是一门学科?是学术还是艺术?是工艺还是科学?是环境管理还是理论领域,亦或就是一种公司文化……对于业外人士,似乎怎么定义都有可能。有一点很清楚,一个建筑设计机构所做的决定,都不仅仅决定他们完成的作品,还决定其最终成功的可能性。
华艺设计致力于实现“工艺与科学”和“职业与管理”相平衡的“平台化”战略。对比当下对公共注意力和新奇的疯狂追求,华艺更加倾向于头脑清醒和有公众责任感的设计姿态。
公众责任感是华艺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础。在华艺。设计、策略、立场是三位一体的。“设计必须从属于设计者介入现实的整体策略,而策略又决定于设计人的立场,这个立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立场,脱离开立场和策略的所谓设计是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当前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所引发的机会与条件是史无前例的,也难以移植任何既有的理论框架,这要求建筑师必须负担起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尤其是解决那些由于建筑理论与实践自身缺陷所产生的问题。
基于这种责任感,华艺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团队精神、流程卓越与研究发现,这些也是组成华艺企业文化的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团队精神与团队合作是华艺工作的特色。建筑学是由一个由广泛的专业学科作为基础的多学科体系驱动的职业,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个的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整个团队都需要分担与承受由领导权带来的部分责任和风险,也以此摆脱“作坊式”的观念和模式。这种内部结构使得协作的团队能够承担真正的大项目。“当你有不同的人在努力工作的时候,你才能得到最好的方案”。依托团体实践的哲学,华艺的项目组相信实践、冒险,并且依赖直觉的设计过程,没有任何单一的设计风格或者意见可以起支配作用,高度无等级和分散制度为更大的职业自由和更快的业主回应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团队精神也创造了一个成长的环境,这其中包括人才的集中,业主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持续的学习。华艺创造了一个可以延续多年的学习的理想场所,年轻人惊讶于巨大的资源库以及项目的挑战性,资深者则要对原有的行业知识进行新的诠释,使之与最新的项目类型和规模相匹配。
依托平台的流程管理是华艺效率的保证。尽管规模较大,华艺仍是一家由商业支持的职业驱动的公司,而不是由职业支撑的商业驱动的公司。作为一家创意驱动的公司,无论这创意来自于科学、规划、构筑还是别的什么方面。无论这些创意来自于团队的任何一方。这些创意在带来对大众及客户最出色的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巨大挑战。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并没有捷径可走,卓越而细分的流程是维系整个架构的关键与纽带。华艺坚信答案是存在于过程中的,没有流程的保证,多学科体系非但不能调整理顺相互之间的差异以适应和繁荣整个职业环境,反而容易在工作上相互;中突。在华艺的流程中,团队整天都忙着把抽象的概念发展咸可以实施的具体想法,团队中没有人不是设计师,无论是专攻技术、管理、现场还是合同事宜,所有的人都是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项目支持团队认为自己也是设计师。只是碰巧使用合同、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来进行设计,而设计团队也持同样的看法。在这里,流程融于管理和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设计自身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不能充分解决当今许多项目的需要。对专业多样性的需求凸显了流程的重要作用。专业化的流程意味着年轻的设计师可以把宝贵的时间专注于专业设计上,而资深人员一方面控制着项目的各个主要方面,一方面传播着宝贵的行业知识,这不仅仅使公司拥有专业人才的高效,也使公司更加具有一个强健的商业运营基础。
创造性的研究与发现是华艺设计方法的核心。华艺设计的团队坚信“研究”是一种优于“创作”的姿态。“发现”比“表现”具备更深的内涵。纯粹的建筑学从来就不曾存在,被建造的领域,还不包括互联的领域,要比我们通常用三维系统确定并命名为建筑学的要深广得多。建筑是活生生的,在超越了形式与风格的表象之后,是由各种多元、开放、矛盾的相互关系为此时此地带来的大量意义,在其中,我们深入“研究”并力图“发现”最具价值的部分并由此产生新的关联与意义。在华艺。美学上的乐观主义是缺乏广泛支持的,反而是“空间的状态……这远比空间的形态重要。”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描绘愿景的能力而非造型的能力,而营造仅仅是最基本的起点,只有置身于整个“此时此地”的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要素中。同时涉及公共与私人空间、活动与组织、流动与可达性、特定场地与仪式、资源的平衡。甚至虚拟空间与时间的分配,才有可能取得“发现”并叠合成高质量的愿景,从而超越表象化的风格与形式。华艺方法论认为在寻求设计愿景的过程中,对设计者以及被其设计的建筑的适度抑制是必要的,正如巴克明斯特·福勒所所说“all that exceptme”,也可说是“自由盛行之处就没有决策的可能”。任何个人的立足点都是犹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关于覆盖于世界的复杂表象之上的有规划的网络系统,是一种自明的内在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对外部世界和别人是一种暴政系统。这就是我们强调“发现”而放弃“表现”的缘由,如果过于崇尚自身内在的力量,在设计的整体架构上就会存在缺陷,导致形式上过度的设计和深层技术能力的缺失,前者正如摩西·塞夫迪所言“唯美得丑”,后者则因技术滥用而导致设计项目自身的失控,引发肤浅的建筑表现泛滥而“钟情于细枝末节的自我表现。”
华艺作为创意驱动的公司,对“美”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坚信“美产生于对别的事物的关注”。美若是故意为之,则易于流于做作、感伤和趣味低下。正如俄罗斯作家约瑟夫·希洛得斯基在《水印》中批评埃兹拉'庞德对于美过于直接的依附,“……也没有打动我,主要的还是老问题。在美后面追随……美不能作为目标,它总是别的什么的副产品,常常是非常平常的探寻。”
在这本作品集中,很难用一种风格或模式为主打上标签。因为我们在华艺所做的。正是“非常平常的探寻”。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