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部著作是以“当前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历史观”为题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这个项目首先应该是描述性的,描述历史观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存在形态,但是怎样描述乃至为什么会有如此历史观的表现,则又是描述所不可完成的。因此,必须得有对一定观点的论述,这决定了全书描述与论述相结合的写作形态。
第一章:《我们这样走进历史》梳理了近年来主导着文学发展的各种历史观以及这些历史观所导引出的一些相关范畴。同时,确定了我们之所以关注历史观问题的原因:以及我们所采用的方法论。这一章具有导读的作用。
第一章以后的诸章是以个案的思路列出的。因为:第一,不可能毫无遗漏、平铺直叙地描述出文学的所有方面的历史观的状态及深层次的原因。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也许最为经济、也最能真实地描绘出我们“值得知道”(马克斯·韦伯语)的关于文学历史观的一切,个案性的序列就成为必然。第二,事实上,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历史观,在不同的文学写作领域中会演化为不同的但却是相应的问题,以个案为写作的思路,就等于从一般性的历史观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文学话题上,这样更易于与具体的文学文本、与文学独特的审美特性相结合,阅读起来更踏实从而避免了凌空虚蹈式的论述。这些个案由历史观问题相应地演化出的问题依次如下:
在“全球化中文学选择的历史悖论”中,是关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以及文学中古典主义情怀所面对的尴尬等。在“人文情怀与历史理性的悖论:西部文学个案”中,是集中表现在西部文学中的人文情怀与历史理性之间所表现的历史观的问题,质言之是个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问题。在“历史文本化的广阔空间”中,是关于历史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在“历史烟云里的知识分子身影”中,是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角色的问题。在“现代性与宗教情怀”中,是在宗教精神下,对整体性人民的推崇与忽略民主性诉求的关系问题,以及走向泛宗教的问题。在“走入中国的后殖民理论的历史命运”中,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后殖民理论之后如何确定自己立场,以及如何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的问题。在“反思的缺失与自我的拯救:平民文学的历史取向”中,是考察平民意识在文学里的渗透,涉及到的是平民的自我拯救与人类的终极关怀问题。在“现实主义解释历史的困境”中,是考察了关注现实的文学文本中历史观念的变迁,并且将其置于文化研究视野中所发现的现实主义的诸般困惑。
各章所论问题相互之间有差异也有联系,但都由历史观问题所统领,可见文学中的历史观是个历久而弥新的问题,会随着文学领域的不断拓展而不断提出相应的新问题。今就这点,这也是一个魅力无穷、可以不断做下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