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喜欢画画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有一些人以画画为职业,而另一些人则是在业余闲暇之时把画画作为一种清雅的情趣追求。比如古代宫廷画院的画家和民间画工,属于职业画家,而文人高僧在工作与修行之余也玩些笔墨,应该算是业余画家了。这些职业画家大概因为以画俸禄或为谋生之道,自然态度认真,不敢有半点的马虎,所以技艺精湛。而业余画得画大都是才高学饱之士,虽然笔墨精良但视为游戏,目的是在充满责任的担待中或在坎坷与失意时寻找休息安顿的歇处,以去身心疲乏、领受解粘去缚的自由自在。因此,我们比较习惯把古代这一类业余画家叫做文人画家。今天,同样我们也可把杜跃华归为所谓“文人画家”。一般说来文人画家作品的精神追求远远大于形式的追求,而这也成为中国画传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职业的画家画画,属于“不得不画”,而业余画家画画,是“高兴了才画”或“有感觉了才画”。十几年前,我和杜跃华在南京艺术学院相识。离校后,这些年见面的机会不多。然而我还是不断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他的许多山水画作品。而每一次读他的新作,都能让我有所感动,这种感动不仅仅是对朋友见画如面的亲切,更多的是由于透过这些作品,我可以感觉到杜跃华在画这些画的时候内心的那种真切的充实、执著和快乐。
杜跃华笔下的茅山是纯朴的宁静的,然而这种被理想化的纯朴和宁静却充满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杜跃华关于茅山的描述绝非是关于风景的描述。尽管我没有去过茅山,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云谲波诡、墨涨烟浮的气象,平和安逸、从容闲适的意境。我们已经隐然可见作者超越了生活现实而通过作品来追溯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而这些作品大概就是他笔下的精神家园和他心中独辟的灵境了。
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于运心,此虚境也。(《天慵庵随笔》)所谓实处见功夫,虚处见性灵,中国人的山水世界,既讲笔墨韵致,也追求精神的表达。自然的山水是游赏和“悟道”的对象,也是审美把握和展示个性的对象。杜跃华的画,“实处”是茅山乃至江南山水大块供给他的华章,“虚处”则是由此生发的清静致远的精神追求。
杜跃华画画喜欢用羊毫中锋的线条,用笔轻松而有节奏。他有意消除羊毫笔墨色变化的丰富,用饱满而短促的线条来勾勒景物,显得浑厚丰腴,点染也密而繁复,追求苍润和厚重。其间江南烟雨水气充足,山体植被丰满的自然景象构成完美画面的自然情节。杜跃华的画面上没有太多构筑大块山石,更多的是在点和线的交织中留一些边缘形态,模糊、含蓄的空间,有时则以流水或云气形成一两处醒目的白,在视觉上这样的笔墨表现显得松灵而不失厚实,丰富而有变化。
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可以说杜跃华对形式的理解是很专业化的。他巧妙地吸收了王蒙的松灵、沈周的爽朗、龚贤的细致、宾虹的苍润,在应用笔墨的技巧和方式上有一种职业画家的认真与执著。可以看出他在师古人与师造化两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对形式的理解和追求中实现自己性情和心灵的追求。
我很羡慕杜跃华在生活中对画画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心情和态度。我们热衷山水画,是把山水为“歇处”以实现心灵的远游。当画画成为职业的工作,就有了许多理性和现实的诉求,歇和游就会成为一件十分奢侈的不容易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