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适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

作者:陈永怡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个人简介
陈永怡,女,1973年7月出生于浙江宁波。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曾出版《中国绘画史》(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并参加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系列研究项目《浙江美术史》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工作。
内容简介
《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是陈永怡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能够得到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的全额资助。说明此书所体现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我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
作为鸦片战争后输入境外资本和舶来西方文明的远东第一重镇,近代上海以其发达的商品经济、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情境,为滋养文化艺术提供了人才、物质和精神观念上的优裕条件,书画家们赖以生存并在艺术上自我实现的契机.也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一个曾经并且继续影响着中国绘画发展方向的历史过程.对它的研究,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作者凭借其对该领域较为深入的跋涉和思考,将敏锐的学术触角仲向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的关系这一特殊基点。作者认为,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入手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的演变,是艺术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尤其在工商业文明发达的近代社会,更不能忽视经济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力。但是这种作用以往总是停留在笼统的界定上,很少有人作耐心细致的挖掘与梳理。因此本书从作为生产者和供货者的书画家角色转换起笔,重点论述了润格制度、经营机构和经纪人、书画社团、书画展览、艺术赞助力量等等所组成的庞大运作网络,以艺术社会史的视角,考察了近代书画市场各个经济因素与艺术风格演变的深层联系。该选题的新颖之处也正在于此,它对于深化艺术生存机制的认识,揭示历史情境的复杂多面性,使参与艺术发展史的具体条件因素更显生动与具体,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对近代上海书画市场的系统研究,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相关研究的空白,尤富启示作用。
在绘画史研究中,书画市场向来是个艰于涉足的论题,尤其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影响下,许多书画家往往讳言自己的经济活动,为史料的搜集和甄别增加了不少障碍。在本书撰写之初,作者也曾经为材料的零散、阙如而畏难,但是缺乏充足可靠的史料,任何研究和立论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作者还是迎难而上,在材料的菟集、整理、辨析上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本书正是筑基于这些翔实丰富的史料,才可能超越笼统的概念演绎方式和常规化的叙述模式,根据文献、档案、图录,包括报刊、札记、信函以及采访所得的“口述历史”等第一手史料展开充分的论述,并进而致力于探寻历史上下文和具体关系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使作者组织材料和辨章学术的扎实功夫得以体现,而且有助于本书采取“内在”的研究视角。从艺术生存机制和传统内部重新认识近代绘画风格迁变的动因。
正因为如此,这一部选题并不大的美术史论著作,也就不再囿限于单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而能同时对当下行进中的现实提供启迪。当代方兴未艾的书画市场及其对书画创作的影响,与近代社会非常相似,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理论结合实际.以历史返观当下,对现代书画创作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均具有较高的历史参鉴价值。
当然,由于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本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还欠深入,不少富于意味的视点和论题,都还有充分展开的空间。但我相信,作者会以此为起点,继续发扬孜孜砣砣、踏实求索的精神,向着更高的目标而不断奋进。本书的出版,作为她漫长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界碑,也将具有特殊意义。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