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们通常会把很多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战略决策失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战略本身并不是原因,策略也没有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失败?
相信所有人对下面的说法都深有同感:许多企业常常是策略、愿景一大箩筐,议而不决,光说不练,流于“口号管理”,策略、愿景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目标、计划上,也不会把目标、执行方法列出时间表,更没有根据达到的程度订立赏罚标准。这些公司的管理常常粗而不精,只是按照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程式化地进行。
这样的企业,必然患上一种“组织末稍神经麻痹症”,越到执行最关键的基层,员工越是对工作拖拖拉拉,习惯了不痛不痒、马马虎虎,习惯了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一旦认真起来,却又呆头呆脑不知灵活变通。他们会私下给自己找理由:“毕竟,公司于我何有哉!”一旦整顿来临,头一低,风头过了,“又是一条好汉”,依然我行我素。
在执行力差的组织里,员工对于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必须全力以赴干好,哪些事情是左右逢源一般处理;近期要干什么,中长期需要干哪些;对此完全没有概念。这样的基层员工,在每个企业中都大量存在。
还有一些执行力低下的表现,我们早已见惯不惊:比如高层己身不正,虽令不行;管理虎头蛇尾,不能一以贯之;管理制度常常朝令夕改,员工无所适从,导致真正好的制度也得不到有效执行;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企业每定一个制度就是执行者的一个紧箍咒,增加了执行者的逆反心理。再如流程过于繁琐,缺乏科学的考核监督和奖惩制度……
有一则管理寓言很形象地说明了执行力缺乏造成的企业内耗和资源浪费: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损的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看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按我想的做,你最开始弯一次腰,我也就不用一次又一次重复地扔樱桃,你也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
这个寓言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企业领导所想的和员工所想的,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地统一。执行力缺乏,使领导者的所有工作都会变成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沃尔玛能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大到强,逐渐拉大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它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不断在传统模式中开发出适合业务发展需要的方式,充分为我所用,并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而一些执行力较差的企业大多会存在这样的“通病”,那就是不少管理者乐于做决定、布置任务,可在执行和落实的环节上却打了折扣,布置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难以落到实处。毫无疑问,执行力缺乏是管理中最大的“黑洞”。
企业领导者方面,执行的典范当然是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IBM前总裁郭士纳;员工方面,执行的典范当数《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的上尉罗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把信送给加西亚》颂扬了一种忠诚、敬业的美德,但我们宁愿认为它倡导的是一种执行力和执行文化。当罗文接过美国总统的信时,他不知道加西亚在哪里,他只知道自己惟一要做的事是进入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并找到这个人。他二话没说,没提任何要求,而是接过信,转过身,全心全意,立即行动。他坚定决心,奋不顾身,排除一切干扰,想尽一切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去达到了目标。
是的,这就是最伟大的执行力!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倡导的执行文化。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加强执行力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重要的是向着目标立即行动起来。阿里巴巴的马云和全球顶级风险投资商孙正义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任何事情算得再好,不如现在卷起衣袖开始做,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遇见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困难,坚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终总能达到目的地。这个时代成功的人士,有谁不是这样做出来的呢?